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2877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30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包括内层、外层及内层外层之间的针织层,所述针织层采用超高分子量高强纤维,包括呈镜像分布的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由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弯曲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第一纱线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Ⅰ,第二纱线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Ⅱ,且线圈Ⅰ的圈顶高于线圈Ⅱ的圈顶,两个线圈Ⅰ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Ⅱ,两个线圈Ⅱ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Ⅰ,所述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浮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软甲不同于现有金属软甲,其质地柔软,穿着轻便,不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
本技术属于防护服装
,具体的说,是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
技术介绍
由于恐怖袭击与暴力事件不断,各国对先进个体防护装备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于枪支等高危险性的机械管制非常严格。因此人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对民用刀具等尖锐器具袭击的防护。我国的个体防护装甲发展相对落后,尤其防割防刺类服装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重量大,穿着不便的缺点,如采用高性能轻质金属材料制作成鳞片甲或者金属环类的防护层,虽然防护性能优异,但对穿着者活动灵活性有较大的限制;再如采用钢板或者高密度树脂板材,或者几十层无纬布通过覆合工艺加工而成,无论哪种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不仅笨重、而且不透气,行动不便。近些年来,高性能软质防割防刺材料快速发展,由于具有密度小、质量轻、耐冲击等优点,在防割防刺领域有较大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能满足防割防刺要求,缓冲刀具的冲击,同时穿戴舒适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包括内层、外层及内层外层之间的针织层,所述针织层包括呈镜像分布的上层和下层,所述上层由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弯曲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第一纱线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Ⅰ,第二纱线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Ⅱ,且线圈Ⅰ的圈顶高于线圈Ⅱ的圈顶,两个线圈Ⅰ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Ⅱ,两个线圈Ⅱ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Ⅰ,所述上层和下层之间通过浮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线圈包括圈柱和圈弧,圈柱为线圈左右两边的直线段,圈弧为线圈上下的圆弧线段。进一步的,所述浮线将下层的线圈Ⅰ、上层的线圈Ⅱ串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浮线将上层的线圈Ⅰ、下层的线圈Ⅱ串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纱线和浮线均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长丝。进一步的,所述针织层厚度不小于3mm,质量不低于1350g/㎡。进一步的,所述内层材质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纺布。进一步的,所述内层厚度为1-3mm。进一步的,所述内层与针织层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软甲柔软轻便,穿着舒适,不同于现有的金属软甲,其能大大的减少人体负担,不影响人的日常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体型制成各种款式。2、穿上后,其针织层和内层均能起到防刺效果,身躯遇到各类厨房刀具、大马士革刀具、水果刀、弹簧刀等民用刀具的威胁时不会危及到生命安全,防割防刺效果佳。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软甲的组成示意图;图2为针织层的织造示意图;图3为线圈的示意图;图4为图针织层中上层和下层与浮线连接的示意图;图中:第一纱线1;第二纱线2;上层100;下层200;线圈Ⅰ10;线圈Ⅱ20;圈柱40;圈弧41;浮线3;外层50;针织层51;拉链52;内层5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附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包括内层53、外层50及内层外层之间的针织层51,所述针织层51包括上层100和下层200,参照图2,所述上层100由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弯曲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成,具体为:夹持器夹持第一纱线1由左向右与上层针板上的织针接触,形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Ⅰ10,夹持器夹持第二纱线2由右至左与上层针板上的织针接触,形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Ⅱ20,图3为线圈的示意图,所述线圈为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包括圈柱40和圈弧41,圈柱40为左右两边的直线段,圈弧41为上下的圆弧线段,上述线圈Ⅰ10的圈顶为A,线圈Ⅱ20的圈顶为B,上层100中,线圈Ⅰ10的圈顶A高于线圈Ⅱ20的圈顶B,两个线圈Ⅰ10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Ⅱ20,两个线圈Ⅱ20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Ⅰ10;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可为同一条纱线,即夹持器夹持纱线由左向右与上层针板上的织针接触形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Ⅰ10,然后继续由右至左再形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Ⅱ20,如此,夹持器夹持纱线往复运动一次即形成上层100;下层200与上层100为镜像对称,其结构与织造过程同上层,此处不再赘述。上层100和下层200织造完毕后,由浮线3将上层100和下层200连接起来,参照图4,具体为:夹持器夹持浮线3由左向右通过上层、下层针板上的织针将下层的线圈Ⅰ10、上层的线圈Ⅱ20串套连接,夹持器夹持浮线3由右至左将上层的线圈Ⅰ10、下层的线圈Ⅱ20串套连接,从而使得上层100和下层200连接起来,形成针织层,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可织造多行上层和多行下层,以保证针织层厚度不小于3mm,质量不低于1350g/㎡。针织层51的纱线和浮线可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长丝,也可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纤维纺成的粗支纱线,这些材料织成的针织层非常柔软,同时韧性和强度较高,其强度是钢材的15倍,采用这样的材料织成如前所述的上层和下层,面料质软且紧密度较大,在受到民用刀具等物体的袭击时,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多层织物的重叠可抵御尖刺物的能量,达到防割防刺的目的;内层53是与身体相接触的,内层厚度为1-3mm,其材质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纺布,无纺布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通过针刺工艺制作,同时纤维韧性高,强度是钢材的15倍,配合针织层进一步起到防刺效果,内层53与针织层51可通过拉链52连接,便于拆卸,本技术提供的软甲可制成多种款式。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包括内层(53)、外层(50)及内层外层之间的针织层(5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层(51)包括呈镜像分布的上层(100)和下层(200),所述上层(100)由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弯曲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第一纱线(1)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Ⅰ(10),第二纱线(2)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Ⅱ(20),且线圈Ⅰ(10)的圈顶高于线圈Ⅱ(20)的圈顶,两个线圈Ⅰ(10)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Ⅱ(20),两个线圈Ⅱ(20)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Ⅰ(10),所述上层(100)和下层(200)之间通过浮线(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包括内层(53)、外层(50)及内层外层之间的针织层(5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层(51)包括呈镜像分布的上层(100)和下层(200),所述上层(100)由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弯曲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成,第一纱线(1)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Ⅰ(10),第二纱线(2)通过织针弯曲成一行连续排布的线圈Ⅱ(20),且线圈Ⅰ(10)的圈顶高于线圈Ⅱ(20)的圈顶,两个线圈Ⅰ(10)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Ⅱ(20),两个线圈Ⅱ(20)之间串套有一个线圈Ⅰ(10),所述上层(100)和下层(200)之间通过浮线(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质防割防刺软甲,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均包括圈柱(40)和圈弧(41),圈柱(40)为线圈左右两边的直线段,圈弧(41)为线圈上下的圆弧线段。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三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