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182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领域,特别涉及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是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Novozyme-435(丹麦Novozymes公司产品)酶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0~100℃下,以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的方式通过缩聚反应而制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产物收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领域,特别涉及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聚硅氧烷由于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绝缘性,强疏水性,低表面能,生理惰性等优点,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聚酯作为一种基础的,环境友好的材料,也是人们的研究热点(Griffith,L.G.;Naughton,G.Science 2002,295,1009;Gross,R.A.;Kalra,B.Science 2002,297,803)。如果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将会得到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聚硅氧烷可以提高聚酯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聚酯可以提高聚硅氧烷的强度和其与其它高分子材料的相溶性。缩聚法合成聚酯一般采用酸或碱作为催化剂,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例如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Ellwood,P.Chem.Eng.1967,74,98)。这样的反应条件虽然有利于缩聚反应,但是很难避免副反应的发生,而且由于高温下的热降解,很难得到高分子量的产物(Carothers,W.H.;Dorough,G.L.J.Am.Chem.Soc.1996,61,4560;Takiyama,E.;Niikura,I.;Htano,Y.JapanPatent 189823,1992)。另外,当反应体系中有硅氧烷存在的话,催化剂酸或碱很容易打断硅氧键,使硅氧烷重排成不同分子量的链单元和环体,无法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已用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Bornscheuer,U.T.;Yamane,T.Enzymol.Microb.Technol.1994,16,864;Partali,V.;Kvittingen,L.;Sliwka,H.R.;Anthonsen,T.Angew.Chem.,Int.Ed.Engl.1996,35,329)。酶催化酯化反应早有文献报道,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inns,F.;Roberts,S.M.;Taylor,A.;Williams,C.F.J.Chem.Soc.Perkin Trans.1 1993,899;Kobayashi,S.;Uyama,H.;Namekawa,S.Polymer degradable and Stability 1998,195;Mahapatro,A.;Kalra,B.;Kumar,A.;Gross,R.A.Biomacromolecules 2003,4,544)。本专利技术人设计用酶催化的方法,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缩聚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文献报道过1,3-二羧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与单官能的α,β-乙基葡萄糖苷的酶催化反应(Sahoo,B.;Brandstadt,K.F.;Lane,T.H.;Gross,R.A.Polymer Preprints 2003,44(2),617),但是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酶催化合成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产物收率高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是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酶为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以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的方式,采用减压除水或油水分离器除水,通过缩聚反应而制得,其结构为 其中n=0~100,m=2~10,x=1~50。本专利技术的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的(1).50~60℃下,将六甲基二硅氮烷(MMN)滴加到烯丙醇中(MMN∶烯丙醇的摩尔比是3∶5),反应3~8小时后分馏,得到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POTMS),产率81~90%。(2).将1,3-二氢—四甲基二硅氧烷(MMH)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MMH∶D4的摩尔比是1∶1~25)在搅拌下加入适量浓硫酸,室温搅拌2~10小时后加入水,继续搅拌8~15小时后,用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滤液加热减压抽除小分子,得到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产率80~90%。(3).在步骤(1)得到的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中加入催化量的H2PtCl6,在80~100℃下滴入步骤(2)得到的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α,ω-二氢低聚硅氧烷的摩尔比是2.5∶1),并于110~130℃继续反应6~15小时后,用活性炭脱色,再加入无水甲醇搅拌5~10小时,抽除小分子后得到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产率85~96%。(4).将步骤(3)得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与二酸按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或在溶剂中混合,然后升温使反应物全熔,再降至反应温度20~100℃,加入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单体质量5~15%的Novozyme-435酶(丹麦Novozymes公司产品)催化剂,在20~100℃下采用本体或溶液聚合反应,用真空减压的方法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停反应,加入氯仿,过滤,滤液减压蒸除氯仿,或滤液减压蒸除氯仿和溶剂后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率90~96%;或将步骤(3)得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与二酸按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加入溶剂,然后升温使反应物全熔,再降至反应温度20~100℃,加入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单体质量5~15%的Novozyme-435酶(丹麦Novozymes公司产品)催化剂,在20~100℃下采用溶液聚合,在回流状态下反应,用油水分离器除去副产物水;48小时后停反应,加入氯仿,过滤,滤液旋蒸除去溶剂和氯仿后得到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产率90~96%。所述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所含硅氧链节数可以是1~100。所述的二酸是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1-十一二酸或1,12-十二二酸等。所述的溶剂是苯醚、丁醚、甲苯、苯、正己烷、庚烷、辛烷、环己烷或石油醚等。本专利技术所合成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结构采用1H-NMR、13C-NMR和29Si-NMR进行表征,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产物收率高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的1H-NMR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的13C-NMR图。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B1)的29Si-NMR图。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1H-NMR图。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13C-NMR图。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29Si-NMR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在1000mL三口瓶中,加入340mL烯丙醇,50℃下滴加635mL六甲基二硅氮烷(MMN),滴加完毕继续反应4小时后,将混合物分馏,收集99~100℃的馏分,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即为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POTMS),产率81.2%。在250mL三口瓶中,加入33.67g1,3-二氢—四甲基二硅氧烷(MMH)和74.18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搅拌下加入2.5mL浓硫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酶催化合成聚硅氧烷-聚酯共聚物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是以二酸和α,ω-二羟丙基低聚硅氧烷为原料,Novozyme-435酶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0~100℃下,以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的方式,采用减压除水或油水分离器除水,通过缩聚反应而制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丽张志杰谢择民朱阳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