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98741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4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其中该可吸收支架系统包括: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与内管,内管的一端穿过球囊且外露于球囊,内管位于球囊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可吸收支架,可吸收支架套设于球囊的外部,且可吸收支架位于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可吸收支架的近端的外径。其中,第一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提升可吸收支架系统在病变血管以及小尺寸血管的通过能力。

Absorbable stent system and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absorbable stent system and method, wherein the absorbable stent system: balloon catheter, balloon catheter includes a balloon and inner tube, one end of the inner tube through the balloon and exposed to the balloon, the balloon is located in the inner tube part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points and developing the first developing point; absorbable stents. The external absorbable stent is sleeved on the balloon, between the firs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nd second preset position and absorbable stents in balloon, absorbable stent and balloon attached; absorbable stent with conical structure is preset taper, and can absorb the distal close bracket is smaller than absorbable stents proximal diameter. Wherein, the first preset position is a pos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developing point on the saccule, and the second preset position is a pos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developing point on the saccul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increase the passing capacity of an absorbable stent system in diseased vessels and small size vesse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从早期的球囊扩张术、裸支架植入术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乃至今天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的推动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向前进步。目前,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科学的饮食习惯、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近300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且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心血管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中。而目前永久性金属支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病人术后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以避免支架部位的血栓形成,但仍难完全避免血栓形成,并且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即使是使用药物洗脱金属支架能够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3%以下,但对于慢性的支架部位刺激性内膜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因此造成的血管腔内支架术后远期通畅率甚至低于单纯球囊成型术,另外植入金属支架后病人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这些都可能会制约金属支架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决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因支架植入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应运而生。该支架除具有扩张支撑的作用外,还具有可载药性、能够抑制内膜增生、加速内皮细胞生长等作用。当充分发挥完其功能后,该支架在体内逐渐发生降解,最终降解为人体可吸收无毒产物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使支架消失后的血管恢复自然。而受可吸收支架的材料的影响,为获取支架更强的支撑强度,使得可吸收支架需要更大的支架杆宽度以及壁厚,进而使得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的直径相较于金属支架更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可吸收支架系统通过小尺寸血管以及迂曲病变血管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能提升可吸收支架系统在病变血管以及小尺寸血管的通过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包括: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与内管,内管的一端穿过球囊且外露于球囊,内管位于球囊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可吸收支架,可吸收支架套设于球囊的外部,且可吸收支架位于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可吸收支架的近端的外径,其中,第一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其中,预设锥度为0.008~0.017。其中,可吸收支架采用可吸收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可吸收支架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可吸收支架进行预压握处理,使可吸收支架的外径被压握至预设外径,得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将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套设于球囊导管的球囊的外部,得到第一压握结构;其中,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位于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第一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球囊导管的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球囊上与球囊导管的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对第一压握结构进行二次压握,使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呈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近端的外径,得到可吸收支架系统。其中,对可吸收支架进行预压握处理,使可吸收支架的外径被压握至预设外径,得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的步骤,包括:将可吸收支架套设于一支撑结构的外部,得到第二压握结构;通过第一压握机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压握配置,对第二压握结构进行压握,直至第一压握机反馈的可吸收支架的外径的缩减量达到预设量;重复执行通过第一压握机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压握配置,对第二压握结构进行压握,直至第一压握机反馈的可吸收支架的外径的缩减量达到预设量的步骤,直至可吸收支架的外径被压握至预设外径;从压握后的第二压握结构中脱离出可吸收支架,得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其中,第一压握配置包括:第一预热温度、第一预热时间、第一压握机的第一压握孔的第一直径、第一直径的缩减速率以及第一成型保持时间,其中,第一压握机所包含的多个第一压握孔的第一直径相同。其中,预设量为可吸收支架的当前外径的预设百分比。其中,对第一压握结构进行二次压握,使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呈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近端的外径,得到可吸收支架系统的步骤,包括:通过具有预设锥度的第二压握机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二压握配置,对球囊导管进行充压,并对第一压握结构进行压握,直至第二压握机反馈的压握力值达到预设压握力值,使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与球囊相贴合、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呈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近端的外径,得到可吸收支架系统。其中,预设压握力值为150N~300N。其中,第二压握配置包括:第二预热温度、第二预热时间、对球囊导管进行充压的充盈压力值、第二压握机的第二压握孔的第二直径、第二直径的缩减速率以及第二成型保持时间,其中,第二压握孔为第二压握机上与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的远端配合的压握片的压握孔。其中,第二预热温度为45℃至55℃,第二预热时间为10s至60s,对球囊导管进行充压的充盈压力值为80~220psi,第二直径与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相同,第二直径的缩减速率为0.01mm/s至0.2mm/s,第二成型保持时间为20s至180s。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由于可吸收支架系统的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近端的外径,使得在推送可吸收支架系统的过程中,能提升可吸收支架系统在病变血管以及小尺寸血管的通过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可吸收支架与球囊脱离的风险,有效提高可吸收支架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吸收支架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制备可吸收支架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吸收支架的展开面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吸收支架的展开面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压握机的压握片的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压握机的压握片的示意图之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压握机的压握片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压握机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压握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该可吸收支架系统包括: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包括球囊1与内管2,内管2的一端穿过球囊1且外露于球囊1,内管2位于球囊1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可吸收支架3,可吸收支架3套设于球囊1的外部,且可吸收支架3位于球囊1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吸收支架3与球囊1相贴合;可吸收支架3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及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导管,所述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与内管,所述内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球囊且外露于所述球囊,所述内管位于所述球囊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可吸收支架,所述可吸收支架套设于所述球囊的外部,且所述可吸收支架位于所述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所述可吸收支架与所述球囊相贴合;所述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所述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可吸收支架的近端的外径,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球囊上与所述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球囊上与所述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吸收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导管,所述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与内管,所述内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球囊且外露于所述球囊,所述内管位于所述球囊内的部位上设有第一显影点与第二显影点;可吸收支架,所述可吸收支架套设于所述球囊的外部,且所述可吸收支架位于所述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所述可吸收支架与所述球囊相贴合;所述可吸收支架为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所述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可吸收支架的近端的外径,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球囊上与所述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球囊上与所述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锥度为0.008~0.0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吸收支架采用可吸收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4.一种制备可吸收支架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对可吸收支架进行预压握处理,使所述可吸收支架的外径被压握至预设外径,得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将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套设于球囊导管的球囊的外部,得到第一压握结构;其中,所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位于所述球囊的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球囊上与所述球囊导管的第一显影点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为所述球囊上与所述球囊导管的第二显影点对应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压握结构进行二次压握,使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与所述球囊相贴合、所述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呈具有预设锥度的圆台结构、且所述二次压握后的可吸收支架的远端的外径小于近端的外径,得到可吸收支架系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可吸收支架进行预压握处理,使所述可吸收支架的外径被压握至预设外径,得到预压握处理后的可吸收支架的步骤,包括:将可吸收支架套设于一支撑结构的外部,得到第二压握结构;通过第一压握机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压握配置,对所述第二压握结构进行压握,直至所述第一压握机反馈的所述可吸收支架的外径的缩减量达到预设量;重复执行所述通过第一压握机根据预先设置的第一压握配置,对所述第二压握结构进行压握,直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涛赵迎红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