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式I所示化合物)的一种新用途:即式I所示化合物作为抑制植物病原菌中草酰乙酸酶活力的抑制剂(或作为抑制植物病原菌合成草酸的抑制剂)的应用,及作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增效剂的应用。
New use of imino alkyl compounds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2, 3 and two substituted imino thiazolidine compounds (I compounds) a new application: I type compounds as inhibitors of the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oxaloacetate (or as inhibitors to inhibit the synthesis of oxalic acid in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p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nergist as the benzimidazole fungicides, two phthalimide fungicides and 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的新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具体地说,涉及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的新用途。
技术介绍
在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中,化学药剂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侵染以及诱导寄主抗病性,从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和为害。在世界范围内,每年使用化学药剂可挽回15%~30%农作物产量损失。与其它防治措施相比,化学防治具有防治范围广、见效快、成本低、使用方便,甚至多病兼治等优点,因而化学防治已成为保护农作物生产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但是,随着化学杀菌剂的广泛、单独和过量使用,许多病原菌如:水稻恶苗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炭疽病菌、黄瓜黑星病菌、番茄叶霉病菌、柑桔青霉菌等已相继产生了抗药性,并且抗药性水平不断升高,严重威胁到了化学防治的有效性。在现有化学杀菌剂中,植物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最为突出,田间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对多菌灵的中、高抗菌株的抗药性倍数已达到262.7倍及1000倍以上,抗药性频率达到80%以上;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水平可稳定遗传,且抗性菌株适合度高,在田间逐渐成为优势种群。部分地区田间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已下降几倍至几十倍。部分地区地黄瓜和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viticola)已对甲霜胺普遍发生高度抗药性。甲霜灵在欧洲防治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一年后,该病害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高达500倍。大量使用二甲酰亚胺杀菌剂(如:速克灵、农利灵、菌核净和异菌脲等)防治草莓灰霉病,两年即产生抗药性,防效明显降低,造成大量烂果,甚至在田间链核盘菌(Moniliniafructicola)、核盘菌(Sclerotiniahomoeocarpa)和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cepivorum)等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已出现既抗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又抗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双抗菌株。综上,农用杀菌剂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农药工业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研究和开发具有防病效果优异、作用机制新颖、用量少且防效高或不易产生抗性的新药剂,尤其是能够降低现已产生抗性杀菌药剂选择压力的新药剂,是有效控制植物病害和延长现有杀菌剂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通过交替、轮换或复配使用,来减轻自然抗药菌株对杀菌剂的抗药风险,延缓或克服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Phosphorus,Sulfur,andSilicon&theRelatedElements,2006,181,2851-2861)。现该类已知化合物主要用于检测油菜菌核病菌(CN103571910A)。随着研究的深入,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不仅可以用于检测油菜菌核病菌,而且对植物病原菌的草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草酰乙酸酶的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换而言之,其能抑制植物病原菌合成草酸(致病因子))。此外,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还发现: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可作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Carbendazim)等)、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如″异菌脲″(Iprodione)等)、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如″三唑醇″(Triadimenol)等)等农用杀菌剂的增效剂。式I中,R1~R5分别独立选自:氢(H),卤素(F、Cl、Br或I),甲基(CH3)或三氟甲基(CF3)中一种,且R1~R5不同时为H。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揭示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的新用途:(1)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作为抑制植物病原菌中草酰乙酸酶活力的抑制剂的用途;或,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作为抑制植物病原菌合成草酸的抑制剂的应用;和,(2)式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作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增效剂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氯噻唑烷″对植物病原菌中草酰乙酸酶活力抑制的柱状图。具体实施方式术语说明:本文中所述″氯噻唑烷″是式I中,R1,R2,R4和R5为H,R3为Cl的化合物(即3-(2-吡啶基)甲基-2-(4-氯苯基)亚氨基噻唑烷)的简称。下面以氯噻唑烷为例,分别测定其对植物病原菌中草酰乙酸酶活力抑制活性,对植物病原菌草酸分泌的抑制活性,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增效效果。其中,采用Wadley分析模型计算增效药剂对目标杀菌剂的增效比,Wadley分析模型的参考文献分别为Wadley(1967)和Tak等(2016)。在该模型中,A和B为两种杀菌药剂,a和b是A和B两杀菌组分在混剂中含量的比值,EC50为杀菌药剂对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中浓度,SR值为增效比。计算公式为:EC50(理论值)=(a+b)/[(a/EC50A)+(b/EC50B)];SR值=EC50(理论值)/EC50(实测值)。其中:SR≤0.5,表示拮抗作用;SR=0.5-1.5,表示相加作用;SR≥1.5,表示增效作用。具体参见:(1)WadleyFM,Experimentalstatisticsinentomology,GraduateSchoolPress,USDA,Washington,DC.1967.和(2)TakJH,JovelE,IsmanMB.ComparativeandsynergisticactivityofRosmarinusofficinalisL.essentialoilconstituentsagainstthelarvaeandanovariancelllineofthecabbagelooper,Trichoplusiani(Lepidoptera:Noctuidae).PestManag.Sci.2016,72(3),474-480。实施例1氯噻唑烷抑制植物病原菌(以油菜菌核病菌为例)中草酰乙酸酶活力的测定:将油菜菌核病菌的菌碟(直径6mm)接入含50μg/mL的氯噻唑烷的Watanabe培养基摇瓶中,置于25℃、180rpm条件下恒温培养至2、4、6、8、10天,收集菌丝,用双蒸水冲洗3次,双层纱布过滤后,将菌丝放入已预冷的研钵中,加入2mL的0.1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0,含有1mmol/L的EDTA,1mmol/L的PMSF,1mmol/L的DTT)和适量石英砂在冰浴下匀浆,于4℃下14,000g离心30min,收集上清液作为粗酶。酶活力的测定反应液包括0.1mL的粗酶液、0.1mL的1.0mmol/L草酰乙酸、0.05mL的0.3mmol/LMnCl2和2.8mL的0.1mol/L咪唑缓冲液(pH7.6),加入草酰乙酸启动反应,反应液在35℃水浴30min,而后在100℃下7min终止反应,然后在波长340nm处测定每分钟吸光度的降低值,连续记录3min内的OD值,计算酶活力。酶活力计算公式为U/mg=(E25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如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作为抑制植物病原菌中草酰乙酸酶活力的抑制剂的用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如I所示的2,3-二取代亚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作为抑制植物病原菌中草酰乙酸酶活力的抑制剂的用途:其中,R1~R5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甲基或三氟甲基中一种,且R1~R5不同时为H;所述植物病原菌为菌核病菌、炭疽病菌、蔓枯病菌、根腐病菌、纹枯病菌、链格孢菌、灰霉病菌或赤霉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青春,丰俊,郓新明,饶文兵,肖慈英,徐志康,郎佳琳,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