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车制动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76800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0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车制动盘,第一制动盘为圆盘形结构,第一制动盘的左侧端面上装配有限位柱,第一制动盘与第二制动盘的外径相同,第二制动盘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限位凹台,限位柱固定在限位凹台的内部,第一制动盘的左侧端面上分布有加强筋,加强筋为横截面呈正三角形的环形结构,第一制动盘通过大量径向散热筋进行散热;第一制动盘与车轮辐板间采用了定位槽传递制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矩,避免螺栓承受剪切应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释放第一制动盘的径向自由度,有力地减少了第一制动盘因受热后径向膨胀而产生的盘面热应力,进而提高了使用寿命,另外加强筋的设计则提高了第一制动盘承受横向载荷的幅值,防止在横向应力作用下第一制动盘发生形变。

Brake disc for locomotiv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rake disc brake disc, the first disc structure, a column assembly first left end surface of the brake disk, the first and second brake disc brake disc diameter, the right end of the brake disc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limit concave table, limiting column is fixed on the inner concave limit Taiwan, the first on the left end surface of the brake disc is distributed with reinforcing ribs, the reinforcing rib is triangular cross section ring structure, the first brake disc for cooling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radial ribs; the first brake disc and the wheel plate between the positioning slot transmission friction torque produced when the bolt under shear stress, avoid the radial,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first release of the brake disc freedom,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disk brake disc for heating after the first heat generat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radial stress, thus improving the service life. In addition, the design of the reinforcing bar improves the amplitude of the transverse load of the first brake disc, and prevent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first brake disc under the action of transverse str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车制动盘
本技术是一种机车制动盘,属于机车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制动盘是盘式制动器的摩擦部件,制动盘除应具有所需要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有尽可能耐高温的摩擦系数,以及适当的耐磨性、耐热性、散热性和热容量等。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踩刹车时制动钳卡住制动盘起到减速或者停车的作用。一般制动盘上有圆孔,其作用是减轻重量和增加摩擦力。制动盘种类繁多,特点是壁薄。不同类别的制动盘在盘径、盘片厚度及两片间的间隙尺寸存在差异,盘毂的厚度和高度也各有不同。机车在制动时,制动盘与刹车片摩擦发热,容易引起制动失效,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机车制动盘,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安装,稳定性好,安全系数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机车制动盘,包括螺栓孔、散热筋、定位槽、凹槽、第一制动盘、限位柱、加强筋、第二制动盘以及限位凹台,所述第一制动盘为圆盘形结构,所述第一制动盘的左侧端面上装配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左侧为第二制动盘,所述第一制动盘与第二制动盘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限位凹台,所述限位柱固定在限位凹台的内部,所述第一制动盘的左侧端面上分布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横截面呈正三角形的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制动盘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为横截面呈椭圆形的棱柱结构,所述凹槽环绕第一制动盘的中轴线等角度进行布置,所述凹槽的内部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贯穿第一制动盘的侧壁进行布置,所述第一制动盘的内部分布有散热筋,所述散热筋为棱条形结构,所述定位槽之间呈60°夹角进行布置。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柱之间等距进行排列。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柱的外径与限位凹台的内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加强筋规格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盘与第二制动盘连接位置的中间安装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的直径小于第一制动盘的直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机车制动盘,第一制动盘通过六个定位槽和十八个螺栓与车轮连接,第一制动盘通过大量散热筋进行散热;第一制动盘与车轮辐板间采用了定位槽传递制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矩,避免螺栓承受剪切应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释放第一制动盘的径向自由度,有力地减少了第一制动盘因受热后径向膨胀而产生的盘面热应力,进而提高了使用寿命,另外加强筋的设计则提高了第一制动盘承受横向载荷的幅值,防止在横向应力作用下第一制动盘发生形变,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安装,稳定性好,安全系数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机车制动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机车制动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机车制动盘中第一制动盘与第二制动盘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螺栓孔、2-散热筋、3-定位槽、4-凹槽、5-第一制动盘、6-限位柱、7-加强筋、8-第二制动盘、9-限位凹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车制动盘,包括螺栓孔1、散热筋2、定位槽3、凹槽4、第一制动盘5、限位柱6、加强筋7、第二制动盘8以及限位凹台9,第一制动盘5为圆盘形结构,第一制动盘5的左侧端面上装配有限位柱6,限位柱6的左侧为第二制动盘8,第一制动盘5与第二制动盘8的外径相同,第二制动盘8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限位凹台9,限位柱6固定在限位凹台9的内部,第一制动盘5的左侧端面上分布有加强筋7,加强筋7的设计则提高了第一制动盘5承受横向载荷的幅值,防止在横向应力作用下第一制动盘5发生形变,加强筋7为横截面呈正三角形的环形结构,第一制动盘5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凹槽4,凹槽4为横截面呈椭圆形的棱柱结构,凹槽4设置有十八个且十八个凹槽4环绕第一制动盘5的中轴线等角度进行布置,凹槽4的内部开设有螺栓孔1,螺栓孔1贯穿第一制动盘5的侧壁进行布置,第一制动盘5的内部分布有散热筋2,散热筋2为棱条形结构,散热筋2设置有多根且多根散热筋2规格相同,定位槽3设置有六个且六个定位之间呈60°夹角进行布置,本技术的一种机车制动盘,第一制动盘5通过六个定位槽3和十八个螺栓与车轮连接,第一制动盘5通过大量径向散热筋2进行散热;第一制动盘5与车轮辐板间采用了定位槽3传递制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矩,避免螺栓承受剪切应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释放第一制动盘5的径向自由度,有力地减少了第一制动盘5因受热后径向膨胀而产生的盘面热应力,进而提高了使用寿命。限位柱6设置有十个且十个限位柱6之间等距进行排列,限位柱6的外径与限位凹台9的内径相同,加强筋7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加强筋7规格相同,第一制动盘5与第二制动盘8连接位置的中间安装有连接盘,连接盘的直径小于第一制动盘5的直径。使用时,首先将第一制动盘5与第二盘贴合在一起,此时,将第一制动盘5上的限位柱6与第二制动盘8上的限位凹台9固定在一起,然后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1与车轮安装在一起,安装完成后即可进行使用了,第一制动盘5通过大量散热筋2进行散热;第一制动盘5与车轮辐板间采用了定位槽3传递制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矩,避免螺栓承受剪切应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释放第一制动盘5的径向自由度,有力地减少了第一制动盘5因受热后径向膨胀而产生的盘面热应力,进而提高了使用寿命,另外加强筋7的设计则提高了第一制动盘5承受横向载荷的幅值。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机车制动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车制动盘,包括螺栓孔(1)、散热筋(2)、定位槽(3)、凹槽(4)、第一制动盘(5)、限位柱(6)、加强筋(7)、第二制动盘(8)以及限位凹台(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盘(5)为圆盘形结构,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左侧端面上装配有限位柱(6),所述限位柱(6)的左侧为第二制动盘(8),所述第一制动盘(5)与第二制动盘(8)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制动盘(8)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限位凹台(9),所述限位柱(6)固定在限位凹台(9)的内部,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左侧端面上分布有加强筋(7),所述加强筋(7)为横截面呈正三角形的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为横截面呈椭圆形的棱柱结构,所述凹槽(4)环绕第一制动盘(5)的中轴线等角度进行布置,所述凹槽(4)的内部开设有螺栓孔(1),所述螺栓孔(1)贯穿第一制动盘(5)的侧壁进行布置,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内部分布有散热筋(2),所述散热筋(2)为棱条形结构,所述定位槽(3)之间呈60°夹角进行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车制动盘,包括螺栓孔(1)、散热筋(2)、定位槽(3)、凹槽(4)、第一制动盘(5)、限位柱(6)、加强筋(7)、第二制动盘(8)以及限位凹台(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盘(5)为圆盘形结构,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左侧端面上装配有限位柱(6),所述限位柱(6)的左侧为第二制动盘(8),所述第一制动盘(5)与第二制动盘(8)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制动盘(8)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限位凹台(9),所述限位柱(6)固定在限位凹台(9)的内部,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左侧端面上分布有加强筋(7),所述加强筋(7)为横截面呈正三角形的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制动盘(5)的右侧端面上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为横截面呈椭圆形的棱柱结构,所述凹槽(4)环绕第一制动盘(5)的中轴线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社新谭锴易天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株洲联诚集团铸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