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细辛酮I作为治疗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及其制药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67882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细辛酮I作为治疗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及其制药用途,具体地,公开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治疗或预防黄病毒类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用途

I as a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dengue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pharmaceutical us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ouble ketone I as a treatment drug to Asarum dengue virus infection and its pharmaceutical use, specifically discloses use of formula I compounds or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s in drug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flavivirus virus inf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细辛酮I作为治疗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及其制药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合物制备治疗黄病毒类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viridae),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虫媒病毒,主要由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引起登革热,其中以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hemorrhagicfever/dengueshocksyndrome,DHF/DSS)更为严重。该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血清2型是流行病株登革热(denguefever)是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见图一。自1779年首次发现登革热以来,世界各地陆续爆发登革热疫情。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2/5的人口受到登革热的威胁,每年有亿计的人感染该病毒。我国除台湾地区有流行外,其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多呈爆发和输入性流行的特征,已知的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在我国均有发现,而且呈扩散加大的趋势。目前,登革病毒感染的机制扔不明确,由于各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又存在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等,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用,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虽然发现了许多针对登革热病毒主要蛋白的活性分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毒副作用等问题),目前还没有针对登革热病毒的药物和疫苗,因此,针对登革热的抗病毒活性分子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开发登革热病毒的有效药物提供支持。目前,登革病毒感染的机制仍不明确,由于各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又存在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等,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用,临床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虽然发现了许多针对登革热病毒主要蛋白的活性分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毒副作用等问题),目前还没有针对登革热病毒的药物上市。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化合物双细辛酮I是中药石菖蒲根部提取物,现有技术中已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公开,参见Animprovedprocedureforsynthesisofα-asarone[J].OrgPrepProcedInt,2007,39(5):514-517.但是并未公开其药物用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双细辛酮I,即式I所示化合物在作为制备治疗或预防登革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双细辛酮I在10.0μM浓度下对2型登革热病毒的抑制率大于90%。而双细辛酮I在10μM条件下,对BHK21细胞的存活率为87%以上。双细辛酮I能够有效地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增值,单是对细胞毒性很小,可进一步开发为治疗登革热病毒感染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述化合物双细辛酮I结构如式I所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化合物双细辛酮I是中药石菖蒲根部提取物,对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双细辛酮I在制备治疗或预防2型登革热病毒感染药物中的用途属于首次公开,而且其对2型登革热病毒抑制活性具有良好的效果,不存在由于其他化合物给出任何启示的可能,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同时用于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防治显然具有显著的进步,极有可能被开发成新型的抗登革热感染的药物。本专利技术一个方面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治疗或预防黄病毒类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用途。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登革病毒为登革病毒1-4型。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登革病毒为登革病毒2型。本专利技术再一个方面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制备抑制登革病毒中NS1和E蛋白的mRNA的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再一个方面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制备抑制登革病毒中NS1和E蛋白的蛋白质表达的药物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其含有作为活性物质的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本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为注射制剂、口服制剂或外用制剂。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为片剂、胶囊剂、散剂、丸剂、颗粒剂、注射剂或乳剂。附图说明图1为双细辛酮I对DENV2感染后的BHK-21细胞内病毒RNA的抑制作用。图2为双细辛酮I对DENV2感染后的BHK-21细胞内病毒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图3为双细辛酮I对DENV2感染后的BHK-21细胞产生子代病毒的抑制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双细辛酮I对BHK-21细胞的毒性实验:BHK-21细胞(乳仓鼠肾细胞)是DENV2的易感细胞。实验中的BHK-21细胞为本科室所有;MTT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胎牛血清购自美国GIBICO公司;细胞培养板购自美国康宁公司;RPMI1640培养基购自美国GIBICO公司。实验步骤如下:1接种BHK-21细胞:用含10%(V/V)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0000个细胞接种到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接种体积100μl2培养BHK-21细胞:在37℃,5%(V/V)CO2培养条件下培养24小时;3加入双细辛酮I:吸弃每个孔中的培养基,向各个孔加入100μl用10%(V/V)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稀释成相应浓度的双细辛酮I,对照孔加入不含药物的10%(V/V)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100μl;4呈色:培养48小时后,每孔加5mg/mlMTT溶液10μl,在37℃,5%(V/V)CO2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4小时,然后加入DMSO,至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Formazan全部溶解;5测量与计算:在570nm测定吸收值,双细辛酮I不同浓度下的细胞的存活率为该浓度下细胞吸光度值比上对照孔的吸光值,再乘以100%。表1不同浓度的双细辛酮I对BHK-21细胞的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不同浓度的双细辛酮I对BHK-21存活率影响较大,在低浓度时毒性较低,在高浓度时对细胞生存具有一定影响。实施例2双细辛酮I对DENV2的抑制实验:以BHK-21为培养病毒DENV2的感染细胞,用10倍TCID50浓度的DENV2病毒进行感染,实验步骤如下:1在细胞培养板中接入BHK-21,24小时后细胞长至单层,细胞覆盖孔底的面积约为80%~90%,吸出培养基,PBS洗1次,接入病毒样品200μl,37℃吸附1小时。吸附完成后,吸弃各孔中的病毒液,PBS清洗1次。加入含10%(V/V)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稀释的指定浓度的双细辛酮I,于37℃5%(V/V)CO2培养条件下培养。96小时后,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之后,收集上清,测上清中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或培养至48小时后,收集细胞上清,做病毒空斑实验;或培养至48小时后,收集细胞的总蛋白总mRNA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病毒蛋白的含量和病毒RNA的含量。2测上清中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含量:吸取96孔板细胞上清120μl,用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LDHCytotoxicityAssayKi,Beyotime)检测DENV所致细胞毒性时释放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表2不同浓度的双细辛酮I对DENV2感染的BHK-21细胞释放的LD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5和10μM的浓度下,双细辛酮I对DENV2感染导致的BHK21细胞死亡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而在该浓度时,对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双细辛酮I作为治疗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及其制药用途

【技术保护点】
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治疗或预防黄病毒类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治疗或预防黄病毒类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用途2.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登革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用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中,登革病毒为登革病毒1-4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中,登革病毒为登革病毒2型。5.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物可接受盐在制备抑制登革病毒中NS1和E蛋白的mRNA的药物中的用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新刚凌云郭颂欣刘叔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