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多压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行业的节能
,尤其涉及基于多压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在电炉冶炼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这些高温烟气不仅带走了大量的热能,而且还会影响下游除尘设备的运行,进而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如何将炼钢工序高温烟气中的显热充分回收,变“废”为宝,已经成为炼钢企业日益关心的问题。目前,工程上对于电炉烟气的余热回收都采用单压余热回收方式,这种余热回收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即烟气余热利用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在200℃左右,仍然存在较大的利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烟气温度非常高,而汽水侧温度较低,这种超大温差的换热造成了过大的换热损,能量有效利用率大打折扣。对此,本专利技术拟构建一种基于多压余热回收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充分回收电炉烟气的余热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压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包括从电炉1上方的水冷弯头2的烟气出口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多压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包括从电炉(1)上方的水冷弯头(2)的烟气出口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第二汽化冷却烟道(4)、燃烧沉降室(5)、第三汽化冷却烟道(6)和余热锅炉(8),余热锅炉(8)中的高压蒸发器(81)、高压省煤器(82)、中压蒸发器(83)、中压省煤器(84)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顺次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又根据工作压力不同分成低压汽水系统、中压汽水系统、高压汽水系统,其中,所述低压汽水系统用于冷却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和燃烧沉降室(5)的炉门(51),由低压锅筒(9)供应给水,从而产生低压蒸汽;而所述中压汽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压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包括从电炉(1)上方的水冷弯头(2)的烟气出口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第二汽化冷却烟道(4)、燃烧沉降室(5)、第三汽化冷却烟道(6)和余热锅炉(8),余热锅炉(8)中的高压蒸发器(81)、高压省煤器(82)、中压蒸发器(83)、中压省煤器(84)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顺次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又根据工作压力不同分成低压汽水系统、中压汽水系统、高压汽水系统,其中,所述低压汽水系统用于冷却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和燃烧沉降室(5)的炉门(51),由低压锅筒(9)供应给水,从而产生低压蒸汽;而所述中压汽水系统用于吸收第二汽化冷却烟道、燃烧沉降室的炉盖(52)、余热锅炉(8)的中压段的烟气热量,由中压锅筒(10)供应给水,从而产生中压蒸汽;所述高压汽水系统用于冷却第三汽化冷却烟道(6)、余热锅炉(8)的高压段,由高压锅筒(11)供应给水,从而产生高压蒸汽,所述高压锅筒(11)、中压锅筒(10)输出的蒸汽分别经过蓄热器和过热器处理后与汽轮机(21)配合完成余热利用,其中,所述第一汽化冷却烟道采用移动式烟道,所述第二汽化冷却烟道和第三汽化冷却烟道采用固定式烟道,所述第一汽化冷却烟道的烟气进口端与所述水冷弯头的烟气出口端连通且有预设的间隙,所述第一汽化冷却烟道的烟气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汽化冷却烟道的烟气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汽化冷却烟道上安装有牵引装置,该牵引装置可驱动第一汽化冷却烟道进行水平移动,而第一汽化冷却烟道的烟气出口端则贴在所述第二汽化冷却烟道的烟气进口端上水平移动,从而控制第一汽化冷却烟道与水冷弯头之间的间隙,进而调节进入第一汽化冷却烟道的燃烧空气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压模式的电炉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汽水系统包括低压锅筒(9)、低压循环泵(12),所述低压锅筒(9)通过第一下降管(91)与低压循环泵(12)连接,所述低压循环泵(12)的出水管路分支为两路,一路与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的进水口连通,另一路与燃烧沉降室(5)的炉门(51)的汽化冷却装置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汽化冷却烟道(3)的出汽口、所述燃烧沉降室(5)的炉门(51)的汽化冷却装置的出汽口与所述低压锅筒(9)的上升管口连通;所述中压汽水系统包括中压给水泵(13)、中压锅筒(10)、中压循环泵(15),所述低压锅筒(9)通过第一出水管(93)与中压给水泵(13)连接,所述中压给水泵(13)的出水管路与所述余热锅炉(8)中的中压省煤器(84)的进水口连通,所述中压省煤器(84)的出水口与所述中压锅筒(10)的进水口连通,并且所述中压锅筒(10)通过第三下降管(101)与所述余热锅炉(8)中的中压蒸发器(83)的进水口相连,所述中压蒸发器(83)的出汽口与所述中压锅筒(10)的上升管口连通,形成一个自然循环回路;所述中压锅筒(10)通过第四下降管(104)与中压循环泵(15)连接,所述中压循环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文豪,王宁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