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绝缘线管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28252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绝缘线管,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设有绝缘层,所述的绝缘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份:纳米二氧化硅25~40份、聚碳酸树脂15~25份、聚氯乙烯0.2~0.6份、碳纤维0.8~1.6份、醇酸树脂2~5份、偶联剂1~3份、氧化锌0.1~0.5份、竹叶渣料4~8份,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材料制成的内绝缘线管高温下不变形、耐磨强度高,内绝缘层厚度均匀,端口绝缘层厚度均匀,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应用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绝缘线管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绝缘线管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在轨道交通车辆电缆敷设中很大程度上需要考虑电缆的穿线难度以及敷设完毕之后的绝缘性能。传统的电缆穿线管主体是焊接金属管,单层的金属管可屏蔽导体向外辐射的电磁波,同时屏蔽外来侵入的电磁波,使电缆传输信号不失真。可是由于焊接金属管,在施工中无法保证焊缝都能朝上,穿线时电缆易拉伤、磨损很大,影响了绝缘性,存在严重的隐患。由于现在的内绝缘线管耐磨耐热性能较差,内绝缘层厚度不均,端口无粉,因此也相对减少了其使用的寿命,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钛白粉在有机介质中分散程度不好的缺陷,提供一种内绝缘线管及其制作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内绝缘线管,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设有绝缘层,所述的绝缘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份:纳米二氧化硅25~40份、聚碳酸树脂15~25份、聚氯乙烯0.2~0.6份、碳纤维0.8~1.6份、醇酸树脂2~5份、偶联剂1~3份、氧化锌0.1~0.5份、竹叶渣料4~8份。优选的,该内绝缘线管,所述的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内绝缘线管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绝缘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设有绝缘层,所述的绝缘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份:纳米二氧化硅25~40份、聚碳酸树脂15~25份、聚氯乙烯0.2~0.6份、碳纤维0.8~1.6份、醇酸树脂2~5份、偶联剂1~3份、氧化锌0.1~0.5份、竹叶渣料4~8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绝缘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内壁设有绝缘层,所述的绝缘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份:纳米二氧化硅25~40份、聚碳酸树脂15~25份、聚氯乙烯0.2~0.6份、碳纤维0.8~1.6份、醇酸树脂2~5份、偶联剂1~3份、氧化锌0.1~0.5份、竹叶渣料4~8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绝缘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份:纳米二氧化硅30~36份、聚碳酸树脂18~22份、聚氯乙烯0.4份、碳纤维1.2份、醇酸树脂3.5份、偶联剂2份、氧化锌0.3份、竹叶渣料6份。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绝缘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为方解石型立方体状纳米粒子,其粒度≤50nm。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绝缘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硼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和铝锆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绝缘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联剂为质量比为2:3~5:1的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6.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绝缘线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聚碳酸树脂、醇酸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竹叶渣料在用超声波发生器中充分混合3~5min,过200~250目的筛子;2)、加入碳纤维到去离子水中,于40~50℃在9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坚群何明薛晓明陈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必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