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杂环化合物及使用该杂环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26579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杂环化合物及使用该杂环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杂环化合物,通过在结构中添加芴基团,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空穴传输性能,通过改变连接的基团,可进一步改善其物理特性,进而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特性。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杂环化合物作为空穴传输层制备有机发光器件,可获得较低的开关电压和较高的发光亮度,是一种优异的OLED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杂环化合物及使用该杂环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光电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杂环化合物及使用该杂环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的Pope等首次在蒽单晶上观察到电致发光现象,但由于单晶厚度过大,驱动电压高达400V,缺乏实用价值。后续又有研究报道了一系列含共轭结构的主体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现象,由于器件工艺问题,发光效率均不理想。直到1987年Kodak公司的Tang等报道了利用8-羟基喹啉铝与具有空穴传输性能的芳香族二胺制成高质量薄膜,并制成有机发光器件,这种材料具有高发光效率、高亮度等优异性能,这一研究标志着有机电致发光研究进入实用化阶段。1990年Friend等报道了低电压下高分子电致发光现象,揭开了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研究的新领域。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等人发现了磷光电致发光现象,突破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光量子效率低于25%的理论极限,使得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进入新的时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属于注入型发光。在正向电压驱动下,阳极向发光层注入空穴,阴极向发光层注入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杂环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杂环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的结构式:其中,R1选自氢或C1~C30的烷基;Ar1、Ar2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50的芳香族烃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杂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选自氢或C1~C13的烷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杂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或叔丁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杂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r1、Ar2独立的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的芳香族烃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杂环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r1、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海谱润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