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琥珀酸钠及其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2241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环氧琥珀酸钠及其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首先将顺丁烯二酸酐溶于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加热,加入催化剂,然后连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同时滴加氢氧化钠,加热至65~75℃,在此温度下反应1~1.5小时,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适量丙酮,环氧琥珀酸钠呈白色沉淀析出,得纯度较高的中间体环氧琥珀酸钠,将环氧琥珀酸钠溶于水中,分批加入引发剂氢氧化钙,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得到的聚环氧琥珀酸钠。也可以直接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分批加入引发剂氢氧化钙,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4~5小时,得到的聚环氧琥珀酸钠溶液。析出白色固体,用甲醇洗涤数次,得聚环琥珀酸固体,聚环琥珀酸溶于去离子水,在真空下干燥得纯净固体聚环琥珀酸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剂的制备方法,具体说是。
技术介绍
聚环氧琥珀酸及其盐是一种无磷无氮的“绿色”水处理剂。它兼有缓蚀、阻垢双重功能,具有生物降解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工业水处理中作为阻垢剂、分散剂、缓蚀剂、在洗涤剂、清洗剂、去污剂中作为金属离子的螯合剂等。关于,美国专利(US 4654159)报道将顺丁烯二酸酐溶解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生成顺丁烯二酸钠、以钨酸钠为催化剂,连续加入过氧化氢,用氢氧化钠保持pH=5~7,生成环氧琥珀酸钠,再分批加入氢氧化钙为引发剂,得到聚合物的组成分布为n=1~2占8%,n=3~6占25%,n>6占67%。合成聚环氧琥珀酸钠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该专利同时报道,在聚合反应时加入氢氧化钙的量少(环氧琥珀酸钠与氢氧化钙摩尔比≤1∶0.05)时,转化率低,产物中含有大量未反应的环氧琥珀酸钠。只有在聚合反应时加入氢氧化钙量大(环氧琥珀酸钠与氢氧化钙摩尔比≥1∶0.1)时,环氧琥珀酸钠能转化完全,产物中n=3~6的组分达到70%。采用上述方法,在聚合反应时加入大量的氢氧化钙,使聚合物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不便直接应用,且分离过程复杂。申请号为03124258.8、名称为聚环氧琥珀酸及其盐的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对此进行了改进,按环氧琥珀酸钠与氢氧化钙摩尔比为1∶0.01~0.05加入氢氧化钙为引发剂,同时加入氢氧化钠调节体系的pH=10~13,能得到钙离子含量低的聚环氧琥珀酸钠或聚环氧琥珀酸,但该专利没有对制得环氧琥珀酸钠单体做出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环氧琥珀酸钠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列步骤实现的首先将顺丁烯二酸酐溶于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加热,在溶液温度达到55℃时,按顺丁烯二酸酐物质的量的0.01~0.1加入催化剂,然后连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的总加入量是顺丁烯二酸酐的1.0~1.3倍,同时滴加氢氧化钠保持溶液的pH值在5~7之间,顺丁烯二酸酐与氢氧化钠摩尔比1∶1.8~1∶2,在30~40分钟内滴加完,滴加完毕后,加热至65~75℃,在此温度下反应1~1.5小时,然后进行下列步骤(a)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适量丙酮,环氧琥珀酸钠呈白色沉淀析出,再洗涤2~3次,得纯度较高的中间体环氧琥珀酸钠,将环氧琥珀酸钠按与去离子水摩尔比1∶8~10溶于水中,分批加入引发剂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环氧琥珀酸钠摩尔比0.01~0.1,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得到的聚环氧琥珀酸钠。(b)也可以直接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分批加入与顺丁烯二酸酐摩尔比0.01~0.1的引发剂氢氧化钙,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4~5小时,得到的聚环氧琥珀酸钠溶液,用盐酸调节反应后溶液的pH值至1~2。析出白色固体,用甲醇洗涤数次,得聚环琥珀酸固体,聚环琥珀酸溶于去离子水,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至9~10,在真空下干燥得纯净固体聚环琥珀酸钠。催化剂采用钨酸钠与钒酸铵摩尔比为2∶1或钨酸钠与钼酸铵摩尔比为2∶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以二元复合催化剂进行环氧化,通过控制加入氢氧化钠的量,调节溶液的pH值在5~7之间,可实现环氧琥珀酸钠的较高收率,大大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在聚合反应中,通过分批加入引发剂氢氧化钙,并控制聚合反应温度在90~100℃,可得到阻垢性能好的聚环氧琥珀酸钠。得到的产品是一种无磷无氮的“绿色”水处理剂,可直接应用于工业水处理作为阻垢剂、缓蚀剂、分散剂,它兼有缓蚀、阻垢双重功能,具有生物降解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按摩尔比1∶8~10加顺丁烯二酸酐和水至三口瓶中,搅拌使其完全溶于水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注意控制滴加速度,在20~30分钟内滴加完。加热,在溶液温度达到55℃时,按顺丁烯二酸酐物质的量的0.01~0.1加入催化剂,然后连续加入顺丁烯二酸酐量的1.0~1.3倍30%的过氧化氢,同时滴加氢氧化钠保持溶液的pH值在5~7之间,在30~40分钟内滴加完,滴加完毕后,加热至65~75℃,在此温度下反应1~1.5小时。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丙酮,环氧琥珀酸钠呈白色沉淀析出,再洗涤2~3次,得纯度较高的环氧琥珀酸钠。将环氧琥珀酸钠按与去离子水摩尔比1∶8~10溶于水中,也可以直接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分批加入适量的引发剂氢氧化钙,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4~5小时,得聚环氧琥珀酸钠。其特征在于,按顺丁烯二酸酐与氢氧化钠摩尔比1∶1.8~2加入氢氧化钠,使反应体系的pH值保持在5~7为酸性条件下,比较容易得到环氧琥珀酸钠,得到的环氧琥珀酸钠单体纯度高。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地说明。顺丁烯二酸酐尽量全溶解与水中,如果不能,可以适当加热,但应注意温度不超过55℃,否则影响产物收率。本合成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控制好氢氧化钠的加入量,保持溶液的pH值在5~7之间,加入的氢氧化钠与顺丁烯二酸酐的摩尔比最好在1.8~2∶1之间,加入过多,溶液呈碱性,反应产物中有较多的酒石酸钠,加入过少,溶液呈酸性,过氧化氢的氧化性能大大降低。所以,反应最好在微酸性条件下进行,由于强烈放热,应注意控制溶液温度。这样应使反应溶液的温度控制在55℃左右,同时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和氢氧化钠,在30分钟内滴加完。催化剂以固体形式加入,钨酸钠与钒酸铵摩尔比为2∶1或钨酸钠与钼酸铵摩尔比为2∶1催化剂具有高效的环氧化性能。环氧化的时间也是其关键的一个环节。溶液体系升温至70℃左右并反应1~1.5小时,反应时间要适当控制。时间太长,产物中酒石酸钠过多,环氧琥珀酸钠的收率不高,时间太短,则反应进行不完全。进行聚合反应时,引发剂氢氧化钙要分批加入,实验表明,氢氧化钙分批加入,是因为引发剂用量与聚合物的聚合度有关,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合成聚合物的聚合度降低。而产物的阻垢性能又与聚合度有关系,当聚环氧琥珀酸钠的聚合度较大或较小时,其阻垢性能都较差,聚合度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具有较好的阻垢性能。氢氧化钙分批加入,有助于控制聚合度。聚合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100℃之间,温度太低,聚合反应进行缓慢或不反应,温度太高,聚合反应进行剧烈,产物中聚环氧琥珀酸钠含量降低,阻垢性能下降。实施例2称取顺丁烯二酸酐49g至三口瓶中,搅拌使其完全溶于水中,此时溶液的pH值在2~3之间,溶液为无色。用滴管向上述溶液滴加80g 50%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时反应强烈放热,溶液颜色由透明变为白色,使溶液温度不超过55℃,15分钟内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完毕。称取1.7g的催化剂(钨酸钠与钒酸铵摩尔比为2∶1),加入到溶液中。量取65ml的30%过氧化氢,20分钟内向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加完。在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的同时,用吸液管滴加50%氢氧化钠调节pH值在7左右。溶液颜色由白色到灰白色。溶液加热升温至70℃,在此温度下恒温反应1.5~2小时。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加有机溶剂丙酮,环氧琥珀酸钠白色沉淀析出,再用丙酮洗涤2到3次即可。实施例3用实施例2制得的0.5mol的环氧琥珀酸钠溶于87.9ml的去离子水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分批加入引发剂氢氧化钙1.85g,用油浴加热至90~100℃,在此温度下反应3~4小时,得聚环琥珀酸钠,经分析,聚合物的组成分布为n=1~2占8%,n=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环氧琥珀酸钠及其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首先将顺丁烯二酸酐溶于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加热,在溶液温度达到55℃时,按顺丁烯二酸酐物质的量的0.01~0.1加入催化剂,然后连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的总加入量是顺丁烯二酸酐的1.0~1.3倍,同时滴加氢氧化钠保持溶液的pH值在5~7之间,顺丁烯二酸酐与氢氧化钠摩尔比1∶1.8~1∶2,在30~40分钟内滴加完,滴加完毕后,加热至65~75℃,在此温度下反应1~1.5小时,其特征在于:(a)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然后 加入适量丙酮,环氧琥珀酸钠呈白色沉淀析出,得纯度较高的中间体环氧琥珀酸钠,将环氧琥珀酸钠按与去离子水摩尔比1∶8~10溶于水中,分批加入引发剂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环氧琥珀酸钠摩尔比0.01~0.1,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得到的聚环氧琥珀酸钠;(b)也可以直接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分批加入与顺丁烯二酸酐摩尔比0.01~0.1的引发剂氢氧化钙,在90~100℃的温度下反应4~5小时,得到的聚环氧琥珀酸钠溶液,用盐酸调节反应后溶液的pH值至1~2。析出白色固体,用甲醇 洗涤数次,得聚环琥珀酸固体,聚环琥珀酸溶于去离子水,用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至9~10,在真空下干燥得纯净固体聚环琥珀酸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辉霞方卫东王毅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