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13007 阅读:2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属于电动汽车生产试验技术领域,所述测试方法包括:将充电为满电状态的被测动力电池模组的其中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电路连接至正极线束,另一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电路连接至负极线束;将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以第一预设距离放置于装有预设温度的液态水的水箱中;根据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打火现象和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调节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处在所述水箱中时的最小浸水安全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避免了动力电池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浸水短路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生产试验
,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关于动力电池系统的测试方法,基本上都是针对动力电池系统的充放电性能、功率和寿命等进行的。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动力电池系统在防护失效的情况下,存在浸水时出现短路的安全风险的可能,为了防止动力电池系统在该情况下的危险,必须在设计中通过对动力电池系统的高压正负极的安全距离进行确定,从而避免该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从而避免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浸水而出现短路的安全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包括:将充电为满电状态的被测动力电池模组的其中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电路连接至正极线束,另一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电路连接至负极线束;将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以第一预设距离放置于装有预设温度的液态水的水箱中;根据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打火现象和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调节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充电为满电状态的被测动力电池模组的其中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电路连接至正极线束,另一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电路连接至负极线束;将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以第一预设距离放置于装有预设温度的液态水的水箱中;根据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打火现象和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调节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处在所述水箱中时的最小浸水安全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浸水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充电为满电状态的被测动力电池模组的其中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电路连接至正极线束,另一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电路连接至负极线束;将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以第一预设距离放置于装有预设温度的液态水的水箱中;根据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打火现象和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调节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处在所述水箱中时的最小浸水安全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充电为满电状态的被测动力电池模组的其中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电路连接至正极线束,另一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电路连接至负极线束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被测动力电池模组在所述预设温度的测试环境中静置第一预设时间,使所述被测动力电池模组稳定在所述预设温度;给稳定在所述预设温度的所述被测动力电池模组慢充电,直至所述被测动力电池模组为满电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以第一预设距离放置于装有预设温度的液态水的水箱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装有液态水的水箱在所述预设温度的环境中静置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使所述水箱达到所述预设温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打火现象和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调节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获得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处在所述水箱中时的最小浸水安全距离的步骤包括:设定所述正极线束和所述负极线束之间的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当前距离;当水箱内的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为当前距离时,若所述正极线束和所述负极线束之间发生打火现象,或者所述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大于等于预设电流阈值,则将所述水箱内的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预设间距,获得调节后的当前距离;当水箱内的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为当前距离时,若所述正极线束和所述负极线束之间未发生打火现象,且静置一第二预设时间后,所述第一通路或第二通路上的电流值小于预设电流阈值,以及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的当前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距离,则将所述水箱内的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二预设间距,获得调节后的当前距离;所述正极线束和负极线束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预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健陈涛杨春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