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
本专利技术属于斜拉桥的
,具体地指一种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
技术介绍
常规钢箱梁斜拉桥的优点是自重轻、跨越能力大、钢箱主梁可以在工厂制作、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钢箱叠合梁斜拉桥,用钢量小,主桥刚度大;混合梁斜拉桥经济性好,刚度大。以上三种斜拉桥在应用过程中均存在以下不足:1、钢箱梁斜拉桥,主梁自重轻,主梁锚固支撑作用小,主桥整体刚度相对偏小;2、钢箱梁正交异形板桥面纵横向焊缝数量多,受力复杂,容易产生疲劳裂缝;3、常规钢箱叠合梁桥,混凝土桥面板需设置现浇施工模板系统;若采用预制施工,需设置混凝土后浇带,施工速度稍慢。4、钢箱梁斜拉桥边跨跨度相对较短时,需要设置额外的压重,以减小或避免边跨支点负反力;5、混合梁斜拉桥钢混过渡段设计及施工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具备较大的跨越能力和竖向刚度、施工速度快,又能解决边跨出现负反力、延长桥面使用寿命的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一种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包括斜拉桥主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包括斜拉桥主梁(1),所述斜拉桥主梁(1)由主跨(2)、设置在主跨(2)两侧的边跨(3)、以及设置在主跨(2)与边跨(3)之间的过渡段(4)组成,所述斜拉桥主梁(1)长度方向的两侧间隔设置有与之垂直布置的主塔(5),每个所述主塔(5)的顶部与斜拉桥主梁(1)之间通过若干根斜拉索(6)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跨(2)为钢‑混组合整体钢箱梁结构,所述边跨(3)为钢‑混组合钢壳混凝土梁结构;所述钢‑混组合整体钢箱梁结构包括顶部开口的开口箱梁(26)、和位于开口箱梁(26)顶部的用于将其顶部开口封闭的钢‑混组合顶板(7);所述钢‑混组合顶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包括斜拉桥主梁(1),所述斜拉桥主梁(1)由主跨(2)、设置在主跨(2)两侧的边跨(3)、以及设置在主跨(2)与边跨(3)之间的过渡段(4)组成,所述斜拉桥主梁(1)长度方向的两侧间隔设置有与之垂直布置的主塔(5),每个所述主塔(5)的顶部与斜拉桥主梁(1)之间通过若干根斜拉索(6)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跨(2)为钢-混组合整体钢箱梁结构,所述边跨(3)为钢-混组合钢壳混凝土梁结构;所述钢-混组合整体钢箱梁结构包括顶部开口的开口箱梁(26)、和位于开口箱梁(26)顶部的用于将其顶部开口封闭的钢-混组合顶板(7);所述钢-混组合顶板(7)由第一钢板(7.1)和现浇在第一钢板(7.1)上方的第一混凝土桥面板(7.2)组成,所述第一钢板(7.1)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个沿纵桥向延伸的第一带孔纵肋(7.3),所述第一带孔纵肋(7.3)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若干个第一带孔纵肋(7.3)横向对应的通孔内穿设有与第一带孔纵肋(7.3)垂直布置的第一PBL剪力键(7.4);所述钢-混组合钢壳混凝土梁结构包括外层钢箱(11)和设置在外层钢箱(11)内的三个内层钢箱(12),所述外层钢箱(11)的内壁与内层钢箱(12)的外壁之间、相邻两个内层钢箱(12)的相对侧壁之间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隔板(13.1),所述隔板(13.1)将外层钢箱(11)与内层钢箱(12)之间的空腔分隔为若干个格舱(13.2),所述格舱(13.2)内填充有混凝土。2.根据权利1所述的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箱梁(26)包括两个沿纵桥向布置的边腹板(9)和位于两个边腹板(9)之间且与其平行布置的中腹板(14),所述中腹板(14)的底部之间通过箱梁平底板(8)固定连接,所述边腹板(9)的底部与中腹板(14)的底部之间通过斜底板(10)固定连接,所述边腹板(9)和中腹板(14)的顶部之间通过钢-混组合顶板(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板(7.1)与第一混凝土桥面板(7.2)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剪力钉(15.1)。3.根据权利2所述的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边腹板(9)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风嘴(25.1),所述第一风嘴(25.1)的一面侧壁与边腹板(9)的外侧壁相贴合,所述第一风嘴(25.1)内设置有与其内壁垂直布置的第一封嘴加强板(16.1)。4.根据权利3所述的纵肋上置式钢-混钢壳结合梁斜拉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箱梁平底板(8)、斜底板(10)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纵向延伸的呈倒U型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标,崔苗苗,薛照钧,陈勇,罗春林,史娣,尹书军,王鹏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