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压缩机及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422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泵体、压缩机及制冷设备,泵体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端封组件、第一气缸、分隔组件、第二气缸和第二端封组件,第一端封组件或第一气缸上形成有与第一气缸的压缩腔连通的第一吸气通道,分隔组件上形成有第二吸气通道,沿泵体的轴向投影、第二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非零,第二气缸上形成有将第二吸气通道连通至第二气缸的压缩腔的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内设有用于调控所述第二气缸工作状态的变容阀。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的泵体,可以改善配管的装配干涉问题,而且可以节省安装空间,使泵体满足小型化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泵体、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衰竭及环境的恶化,高能效化、低成本化成为空调器、冰箱等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了应对该问题,对变容旋转式压缩机进行能力控制的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变容旋转式压缩机的成本较高,控制较复杂,而且外接配管管路相对复杂,需要很大的安装空间,整体结构难以小型化,变容可靠性较低,这些都成为变容旋转式压缩机发展中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压缩机的泵体,所述泵体可以结构简单、不存在配管安装干涉问题且所需的安装空间小。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泵体的压缩机。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压缩机的制冷设备。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压缩机的泵体,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端封组件、第一气缸、分隔组件、第二气缸和第二端封组件;第一吸气通道,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封组件或所述第一气缸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的压缩腔连通;第二吸气通道,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分隔组件上,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非零;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的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气缸上且将所述第二吸气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气缸的压缩腔;和变容控制装置,所述变容控制装置包括设在所述连通通道内且在使所述第二吸气通道与所述连通通道阻断的关闭位置和使所述第二吸气通道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的打开位置之间可移动的变容阀,其中,在所述变容阀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气缸卸载。根据本技术的压缩机的泵体,由于泵体上具有第一吸气通道和第二吸气通道至少两个进气通道,从而在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均加载运行时,可以确保吸气量足够,降低吸气阻力,提高压缩机的能效,而且,在变容的第二气缸加载工作时,其吸气路径与传统的压缩机基本一致,从而使得变容的第二气缸的性能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另外,通过将第一吸气通道和第二吸气通道周向错开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吸气管和第二吸气管之间的装配干涉问题,而且可以节省安装空间,使泵体满足小型化发展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滑片槽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滑片槽的中心线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同侧且所述夹角为锐角,其中,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泵体的中心轴线相交、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泵体的中心轴线不相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4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同侧且所述夹角为钝角,其中,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均与所述泵体的中心轴线相交,所述分隔组件上具有将所述第二吸气通道连通至所述连通通道的引流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13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滑片槽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滑片槽的中心线相交非零夹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均与所述泵体的中心轴线相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容控制装置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端封组件或所述第二气缸上且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的变容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容阀上具有与所述变容通道连通的通流通道,在所述变容阀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通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缸上的压缩腔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容控制装置还包括: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设在所述第二端封组件和/或所述分隔组件上且向所述变容阀施加向所述打开位置运动的作用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元件为复位弹簧或磁性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内插配有第一吸气管,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内插配有第二吸气管。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压缩机,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压缩机的泵体。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制冷装置,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压缩机。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中变容阀处于打开位置;图2是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中变容阀处于关闭位置;图3是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的泵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1中所示的隔板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所示的压缩机的俯视图;图9是图7中所示的压缩机的泵体的立体图;图10是图7中所示的隔板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四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压缩机的俯视图;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压缩机的泵体的立体图;图14是图11中所示的隔板的立体图。附图标记:压缩机A;壳体A1;电机A2;泵体A3;第一吸气管A4;第二吸气管A5;变容管A6;第一端封组件1;主轴承10;第一气缸2;第一压缩腔21;第一滑片槽22;分隔组件3;隔板30;第二气缸4;第二压缩腔41;第二滑片槽42;第二端封组件5;副轴承51;盖板52;复位件安装腔50;曲轴6;第一活塞71;第二活塞72;第一滑片81;第二滑片82;变容阀91;复位弹簧92;磁铁93;第一吸气通道S1;中心轴线L1;第二吸气通道S2;中心轴线L2;连通通道S3;第一通道段S31;第二通道段S32;变容通道S4;通流通道S5;通气口S6;引流通道S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泵体A3、及具该泵体A3的压缩机A、及具有该压缩机A的制冷装置。其中,制冷装置可以为空调、加湿器、冰箱等具有制冷功能的设备,且这些制冷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泵体A3。如图1和4所示,泵体A3包括:第一端封组件1、第一气缸2、分隔组件3、第二气缸4、第二端封组件5、第一吸气通道S1、第二吸气通道S2、连通通道S3和变容控制装置。其中,第一端封组件1、第一气缸2、分隔组件3、第二气缸4、第二端封组件5沿泵体A3的轴向依次排列。参照图1和图4,第一气缸2上具有第一压缩腔21,例如第一压缩腔21可以沿第一气缸2的轴向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泵体、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的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端封组件、第一气缸、分隔组件、第二气缸和第二端封组件,所述第一气缸上具有第一滑片槽,所述第二气缸上具有第二滑片槽;第一吸气通道,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封组件或所述第一气缸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的压缩腔连通;第二吸气通道,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分隔组件上,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非零;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的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气缸上且将所述第二吸气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气缸的压缩腔;和变容控制装置,所述变容控制装置包括设在所述连通通道内且在使所述第二吸气通道与所述连通通道阻断的关闭位置和使所述第二吸气通道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的打开位置之间可移动的变容阀,其中,在所述变容阀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气缸卸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的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向依次排列的第一端封组件、第一气缸、分隔组件、第二气缸和第二端封组件,所述第一气缸上具有第一滑片槽,所述第二气缸上具有第二滑片槽;第一吸气通道,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封组件或所述第一气缸上且与所述第一气缸的压缩腔连通;第二吸气通道,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分隔组件上,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非零;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的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气缸上且将所述第二吸气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气缸的压缩腔;和变容控制装置,所述变容控制装置包括设在所述连通通道内且在使所述第二吸气通道与所述连通通道阻断的关闭位置和使所述第二吸气通道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的打开位置之间可移动的变容阀,其中,在所述变容阀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气缸卸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滑片槽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滑片槽的中心线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同侧且所述夹角为锐角,其中,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泵体的中心轴线相交、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泵体的中心轴线不相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4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泵体的轴向投影、所述第一吸气通道和所述第二吸气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滑片槽宽度方向上的同侧且所述夹角为钝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立宽巫华龙高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