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0772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9 18:41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其中,该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的通风区(1)、过渡区(2)和导流区(3),所述通风区(1)具有向前开口的通风口(11),所述导流区(3)间隔形成有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所述第一导流凸台(31)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3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向后延伸的出风通道(33)。通过在导流区上形成出风通道,对进入到通风口的气流走向进一步导向,使得气流能够吹向机舱内部零件,从而能够达到降低机舱内的温度的作用。

Engine lower guard plate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vehicle engine under the shield and, among them, the engine guard plate comprises a ventilation zone sequentially communicated to the past (1), transition zone (2) and (3) the diversion area, the ventilation area (1) with forward opening vents (11), the diversion area (3)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interval diversion boss (31) and second (32), guide the boss of the first guide convex (31) and the second guide convex (32) gap between the backward become shaped air passages (33). An airflow passage is formed on the diversion zone to further guide the airflow entering the ventilation port, so that the airflow can blow to the interior parts of the cabin, thereby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in the cab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发动机下护板的作用主要是对动力总成的保护以及导风、降阻。但是随着发动机的功率的增大,发动机的排气温度也随之越来越高,尤其安装发动机下护板后更会影响发动机的散热性能,不利于机舱散热,不能满足热管理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该下护板能够引导风向,降低发动机舱温度。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后悬置和转向机,所述发动机的底部安装有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所述出风通道朝向所述后悬置和转向机延伸。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的通风区、过渡区和导流区,所述通风区具有向前开口的通风口,所述导流区间隔形成有第一导流凸台和第二导流凸台,所述第一导流凸台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向后延伸的出风通道。可选地,所述通风区沿远离所述过渡区的方向逐渐向上弯曲。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凸台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朝向所述通风口一面分别形成为迎风面,该两侧的迎风面倾斜地相向延伸以使得所述出风通道形成渐缩段。可选地,所述通风口为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凸台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的所述迎风面相对应。可选地,两个所述通风口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并且该两个所述通风口关于该第一加强筋对称设置。可选地,所述通风区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凸台,所述导流区的后端形成有第二安装凸台。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和所述第二安装凸台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连接的安装孔。可选地,所述导流区形成有沉槽,该沉槽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排水孔。可选地,所述过渡区的两侧对称形成有前后延伸的第二加强筋。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后悬置和转向机以及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方,所述出风通道朝向所述后悬置和所述转向机延伸。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导流区上形成出风通道,对进入到通风口的气流走向进一步导向,使得气流能够流向机舱,从而能够达到降低发动机舱内的温度的作用。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的轴测图。图2是发动机下护板的俯视图。图3是发动机下护板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通风区11通风口12第一加强筋13第一安装凸台2过渡区21第二加强筋3导流区31第一导流凸台32第二导流凸台33出风通道34第二安装凸台35沉槽351排水孔4迎风面5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的通风区1、过渡区2和导流区3,通风区1具有向前开口的通风口11,导流区3间隔形成有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向后延伸的出风通道33。这样,当车辆行驶时,气流穿过通风口11后,导流区3的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会对气流进一步导向,使得气流能够沿着出风通道33流出,吹向机舱内部件,提高机舱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能够达到降低机舱内的温度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提到“前、后”是根据车辆的X方向定义的,即,定义车头的方向为前,车尾的方向为后。为了保证进入到通风区1上的气流能够快速地传导到导流区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风区1沿远离过渡区2的方向逐渐向上弯曲。这样,使得通风区1和导流区3形成一定角度的位置,能够保证将进入到通风口11的气流沿着过渡区2传导到导流区3,也即初步引导气流走向,再由出风通道33进行再次引导,使得气流流向机舱,对机舱温度进行降温。为了进一步引导气流走向,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朝向通风口11的一面分别形成为迎风面4,该两侧的迎风面4倾斜地相向延伸以使得出风通道33形成渐缩段。一方面,迎风面4形成为斜面,有利于引导气流的走向;同时另一方面,使得出风通道33的出风方向逐渐收窄,以此能够达到提高风速的目的,有效改善机舱周围的气流流动状况,提高机舱内部空气的流速,加快对于机舱内的降温。为了增加进风量,可以在满足本发动机下护板的结构强度下,在通风区1内开设多个通风口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适应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其中,通风口11可以为两个,分别与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的迎风面4相对应。这样,经过通风口11的气流就会直接吹向迎风面4,通过迎风面4的斜面引导气流流向出风通道33,保证气流快速地、大量地流向机舱内,对其进行降温。由于动力总成的振动,发动机下护板也会随着发动机而不断振动,导致其工况较为恶劣,因此,如图2所示,可以在两个通风口11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2。这样,通过第一加强筋12的设置加强了发动机下护板的结构强度,避免因其开设通风口11产生应力集中。并且该两个通风口11可以关于第一加强筋12对称设置,保证两个通风口11对称设置,可以保证气流风压稳定,使得气流稳定、均匀地传导到导流区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发动机下护板的安装,如图2所示,通风区1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凸台13,导流区3的后端形成有第二安装凸台34。其中,在发动机下护板与车辆底盘的连接处形成为凸台状,能够保证本发动机下护板与车辆底盘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气流流动,保证通风效果。具体地,可以通过在第一安装凸台13和第二安装凸台34上分别形成用于连接的安装孔5,以实现将本发动机下护板安装到车辆上。为了防止泥水积聚在本发动机下护板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流区3形成有沉槽35,该沉槽35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排水孔351。这样,泥水便可以通过沉槽35的排水孔351排出到路面,有利于本发动机下护板的排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保证发动机下护板的强度要求,如图2所示,过渡区2的两侧对称形成有前后延伸的第二加强筋21。并且在第二加强筋21接近上述沉槽35的一端也可以开设排水孔351。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后悬置和转向机以及上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中,该发动机下护板位于发动机的下方,出风通道33朝向后悬置和转向机延伸。这样,通过出风通道33对于气流的导向,使得气流吹向后悬置和转向机,进而降低机舱内温度。综上,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通过在导流区上形成能够引导风向的导流凸台,将气流经过出风通道快速地吹向机舱内部件,使得发动机下护板在具有保护动力总成、降低阻力的作用下,又能够降低车辆内机舱的温度。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的通风区(1)、过渡区(2)和导流区(3),所述通风区(1)具有向前开口的通风口(11),所述导流区(3)间隔形成有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所述第一导流凸台(31)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3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向后延伸的出风通道(3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的通风区(1)、过渡区(2)和导流区(3),所述通风区(1)具有向前开口的通风口(11),所述导流区(3)间隔形成有第一导流凸台(31)和第二导流凸台(32),所述第一导流凸台(31)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3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向后延伸的出风通道(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区(1)沿远离所述过渡区(2)的方向逐渐向上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凸台(31)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32)朝向所述通风口(11)的一面分别形成为迎风面(4),该两侧的迎风面(4)倾斜地相向延伸以使得所述出风通道(33)形成渐缩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11)为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凸台(31)和所述第二导流凸台(32)的所述迎风面(4)相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护板,其特征在于,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思阳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