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能量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33597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2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击能量吸收器,外筒体上端封闭,外筒体下端开放,内筒体上端开放,内筒体下端封闭;承压筒设置于内筒体内,承压筒与内筒体的底部连接,承压环的外圆面与内筒体的内表面连接,承压环的内表面与承压筒的外表面连接,下浮动活塞欢动设置于承压筒内,承压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阻尼口,下浮动活塞位于阻尼口的上方;阻尼体设置于内筒体的顶部,阻尼体上开设有阻尼孔;内筒体滑动设置于外筒体中。阻尼体上开设薄弱环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可以通过阻尼两次吸收能量的结构,有效提高了能量吸收能力,避免了减震器偏“软”的情况,有利于汽车和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以及飞机的正常起降。

Impact energy absorb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hock absorber, the upper end of the outer cylinder body is closed, the outer cylinder is open,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is open,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is closed; the pressure cylinder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cylinder, pressure cylind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nnection, and cylinder pressure ring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he connecting inner surface and the pressure bearing ring, floating piston is arranged in the bearing Huan moving cylinder, pressure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damping, floating above the piston at the mouth of the damping damping; the top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a damp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damping hole the inner cylinder body; sliding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cylinder. A weak ring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damping body. The invention can be used by the structural damping two times to absorb energy, improve the energy absorption ability, avoid the shock absorber partial \soft\, is conducive to the normal running of the normal landing vehicle and rail vehicles and aircr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能量吸收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
技术介绍
减震器主要用于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过滤路面的震动。减震器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挂系统,轨道车辆悬挂系统和飞机起落架系统。减震器的主要作用在于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提高乘客的舒适性,降低汽车底盘、轨道车辆大架和飞机机身承受的冲击,对汽车、轨道车辆和飞机的安全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现有的减震器采用油气混合式结构,利用油液通过阻尼孔时产生的阻尼吸收能量,然后利用气体的压缩进一步吸收能量。其缺点在于,气体压缩吸收的能量较少,造成减震器偏“软”的情况,不利于汽车和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也不利于飞机的起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冲击能量吸收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冲击能量吸收器,包括内筒体、外筒体、阻尼体、下浮动活塞、承压筒和承压环;外筒体上端封闭,外筒体下端开放,内筒体上端开放,内筒体下端封闭;承压筒设置于内筒体内,承压筒与内筒体的底部连接,承压环的外圆面与内筒体的内表面连接,承压环的内表面与承压筒的外表面连接,下浮动活塞欢动设置于承压筒内,承压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阻尼口,下浮动活塞位于阻尼口的上方;阻尼体设置于内筒体的顶部,阻尼体上开设有阻尼孔;内筒体滑动设置于外筒体中,内筒体顶端与外筒体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内筒体内阻尼体与下浮动活塞之间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承压筒内下浮动活塞与内筒体底部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油压空间;内筒体与承压筒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缓压空间;阻尼体上开设有与阻尼孔同心的薄弱环槽。工作原理如下:油压空间和第二油压空间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体上的阻尼孔,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部分能量。油液进入缓压空间后,推动下浮动活塞向下运动,下浮动活塞将第二油压空间的油液通过阻尼口压入第二缓压空间,油液通过阻尼口时,第二次吸收能量。设置薄弱环槽,在短时间内承受超过外筒体承受能力的载荷时,阻尼体在薄弱环槽处破裂,供油液大量通过,避免外筒体破损油液泄露导致减震能力完全丧失。本专利技术采用可以通过阻尼两次吸收能量的结构,有效提高了能量吸收能力,避免了减震器偏“软”的情况,有利于汽车和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以及飞机的正常起降。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底部内表面与所述内筒体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支撑件。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支撑件通过销轴与所述外筒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孔开设于所述阻尼体的中心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承压筒的顶部内表面设置有挡块。设置挡块,防止下浮动活塞运动至承压筒外,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靠性。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体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的顶端设置有连接体。连接体用于固定本专利技术。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采用可以通过阻尼两次吸收能量的结构,有效提高了能量吸收能力,避免了减震器偏“软”的情况,有利于汽车和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以及飞机的正常起降;2.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3.设置挡块,防止下浮动活塞运动至承压筒外,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靠性;4.设置薄弱环槽,在短时间内承受超过外筒体承受能力的载荷时,阻尼体在薄弱环槽处破裂,供油液大量通过,避免外筒体破损油液泄露导致减震能力完全丧失。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内筒体,2-外筒体,3-阻尼口,4-阻尼体,5-下浮动活塞,6-承压筒,7-承压环,8-阻尼孔,9-油压空间,10-缓压空间,11-第二油压空间,12-第二缓压空间,13-密封支撑件,14-销轴,15-连接体,16-挡块,17-薄弱环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内。实施例1:如图1所示,冲击能量吸收器,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阻尼体4、下浮动活塞5、承压筒6和承压环7;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1上端开放,内筒体1下端封闭;承压筒6设置于内筒体1内,承压筒6与内筒体1的底部连接,承压环7的外圆面与内筒体1的内表面连接,承压环7的内表面与承压筒6的外表面连接,下浮动活塞5欢动设置于承压筒6内,承压筒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阻尼口3,下浮动活塞5位于阻尼口3的上方;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1的顶部,阻尼体4上开设有阻尼孔8;内筒体1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1顶端与外筒体2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9;内筒体1内阻尼体4与下浮动活塞5之间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10;承压筒6内下浮动活塞5与内筒体1底部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油压空间11;内筒体1与承压筒6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缓压空间12;阻尼体4上开设有与阻尼孔8同心的薄弱环槽17。工作原理如下:油压空间9和第二油压空间11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1相对于外筒体2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体4上的阻尼孔8,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部分能量。油液进入缓压空间10后,推动下浮动活塞5向下运动,下浮动活塞5将第二油压空间11的油液通过阻尼口3压入第二缓压空间12,油液通过阻尼口3时,第二次吸收能量。设置薄弱环槽17,在短时间内承受超过外筒体2承受能力的载荷时,阻尼体4在薄弱环槽17处破裂,供油液大量通过,避免外筒体2破损油液泄露导致减震能力完全丧失。本专利技术采用可以通过阻尼两次吸收能量的结构,有效提高了能量吸收能力,避免了减震器偏“软”的情况,有利于汽车和轨道车辆的正常行驶以及飞机的正常起降。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外筒体2底部内表面与所述内筒体1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支撑件13。设置密封支撑件13,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实施例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密封支撑件13通过销轴14与所述外筒体2连接。实施例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阻尼孔8开设于所述阻尼体4的中心位置。实施例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承压筒6的顶部内表面设置有挡块16。设置挡块16,防止下浮动活塞5运动至承压筒6外,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靠性实施例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内筒体1的底端和所述外筒体2的顶端设置有连接体15。连接体15用于固定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冲击能量吸收器

【技术保护点】
冲击能量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阻尼体(4)、下浮动活塞(5)、承压筒(6)和承压环(7);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1)上端开放,内筒体(1)下端封闭;承压筒(6)设置于内筒体(1)内,承压筒(6)与内筒体(1)的底部连接,承压环(7)的外圆面与内筒体(1)的内表面连接,承压环(7)的内表面与承压筒(6)的外表面连接,下浮动活塞(5)欢动设置于承压筒(6)内,承压筒(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阻尼口(3),下浮动活塞(5)位于阻尼口(3)的上方;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1)的顶部,阻尼体(4)上开设有阻尼孔(8);内筒体(1)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1)顶端与外筒体(2)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9);内筒体(1)内阻尼体(4)与下浮动活塞(5)之间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10);承压筒(6)内下浮动活塞(5)与内筒体(1)底部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油压空间(11);内筒体(1)与承压筒(6)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缓压空间(12);阻尼体(4)上开设有与阻尼孔(8)同心的薄弱环槽(17)。

【技术特征摘要】
1.冲击能量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阻尼体(4)、下浮动活塞(5)、承压筒(6)和承压环(7);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1)上端开放,内筒体(1)下端封闭;承压筒(6)设置于内筒体(1)内,承压筒(6)与内筒体(1)的底部连接,承压环(7)的外圆面与内筒体(1)的内表面连接,承压环(7)的内表面与承压筒(6)的外表面连接,下浮动活塞(5)欢动设置于承压筒(6)内,承压筒(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阻尼口(3),下浮动活塞(5)位于阻尼口(3)的上方;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1)的顶部,阻尼体(4)上开设有阻尼孔(8);内筒体(1)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1)顶端与外筒体(2)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9);内筒体(1)内阻尼体(4)与下浮动活塞(5)之间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10);承压筒(6)内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一祥
申请(专利权)人:巴南区伟鹏机械加工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