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9205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3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框、驱动器、后缘小翼以及与固定框相配合的压块、楔形块与钢棒;所述的驱动器包括驱动器基体钢片以及粘贴在驱动器基体钢片上方的压电纤维片;驱动器基体钢片的后端连接后缘小翼,基体钢片的前端通过压块固定到固定框本体上;压电纤维片与后缘小翼之间的驱动器基体钢片部分的上表面与固定框本体上的楔形块相接触,下表面与固定框本体上的钢棒相接触,钢棒与楔形块对驱动器基体钢片夹持构成旋转滑移铰。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驱动后缘小翼的偏转运动,通过后缘小翼偏转运动产生的附加气动载荷抵消部分旋翼振动载荷,达到减振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领域的智能驱动机构,具体涉及适用于变转速刚性旋翼的主动变形后缘小翼轻质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直升机因其具有高效悬停、低速前飞等固定翼飞行器所不具备的性能,在军用及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固定翼飞行器相比,常规构型直升机在最大航程、航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常规直升机旋翼转速不能根据飞行状态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在常规直升机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综合考量直升机最大重量、最大前进速度、设计临界高度等参数,确定直升机旋翼的额定转速。除去自转下滑等极限情况外,直升机在正常工作时旋翼转速变化极小。固定的旋翼转速为直升机旋翼、传动系统的研制带来了方便,但是,当旋翼工作在设计点以外的状态时,可能会出现旋翼转速与功率高于实际需用值的问题,造成燃料的浪费,降低了直升机的效率。变转速直升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善了直升机效率较低的问题,旋翼的转速能够根据飞行状态的不同不断调整,使旋翼总是处在最佳工作状态。比如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的A160T“蜂鸟”变转速直升机,其设计航程超过4630千米,续航时间超过20小时,其旋翼转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5)、驱动器、后缘小翼(3)以及与固定框相配合的压块(6)、楔形块(8)与钢棒(15);所述的固定框包括与旋翼桨叶展向平行的前缘固定大梁、后缘横梁及与旋翼桨叶弦向平行的加强翼肋,该固定框的上下表面与旋翼桨叶(1)蒙皮相贴合;所述的前缘固定大梁位于固定框的前端,加强翼肋位于前缘展向大梁的两端及中间,后缘横梁位于加强翼肋的后缘处并与与前缘固定大梁平行;所述的驱动器包括驱动器基体钢片(7)以及粘贴在驱动器基体钢片上方的压电纤维片(4);驱动器基体钢片的后端连接安装后缘小翼(3)后,由前端通过压块(6)固定连接在固定框本体的前缘展向大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5)、驱动器、后缘小翼(3)以及与固定框相配合的压块(6)、楔形块(8)与钢棒(15);所述的固定框包括与旋翼桨叶展向平行的前缘固定大梁、后缘横梁及与旋翼桨叶弦向平行的加强翼肋,该固定框的上下表面与旋翼桨叶(1)蒙皮相贴合;所述的前缘固定大梁位于固定框的前端,加强翼肋位于前缘展向大梁的两端及中间,后缘横梁位于加强翼肋的后缘处并与与前缘固定大梁平行;所述的驱动器包括驱动器基体钢片(7)以及粘贴在驱动器基体钢片上方的压电纤维片(4);驱动器基体钢片的后端连接安装后缘小翼(3)后,由前端通过压块(6)固定连接在固定框本体的前缘展向大梁上;压电纤维片(4)与后缘小翼之间的驱动器基体钢片(7)部分的上表面与固定框本体上的楔形块(8)相接触,下表面与固定框本体上的钢棒(15)相接触,钢棒与楔形块对驱动器基体钢片夹持构成旋转滑移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转速刚性旋翼的后缘小翼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缘固定大梁前端设有与变转速刚性旋翼桨叶(1)的C形大梁紧密粘合的前缘大梁凹槽(9),后端设有固定压块的压块螺丝孔,并通过沉头螺钉将压块固定在固定框本体上。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凌华杨卫东周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