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座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22329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领域连桥的支座连接结构,该支座连接结构用于连接连桥与第一、第二主体,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第一主体上的第一铰支座、第二铰支座、第三铰支座,及依次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第四铰支座、第五铰支座及第六铰支座,其中第二铰支座为三向固定铰支座,其他铰支座为三向铰支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支座连接结构能够释放连桥变形以及两侧主体结构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的相互影响,保证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座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领域连桥的支座连接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缓解连桥变形的支座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规的用于连桥的支座连接结构为:在连桥一端设置单个或两个可三向转动的固定铰支座,连桥另一端设置单个或两个可三向转动并且能够沿连桥纵向滑动的滑动铰支座。例如,CN201410670965.1号专利所揭示的支座体系。此支座连接方式较适合连桥跨度小,结构形式简单,平面呈直线形状的连桥。另一方面,大跨度连桥已普遍应用于高层建筑中,起到各个单体间空中交通的作用,同时起到装饰整体建筑的作用。例如,华能上海大厦的两栋主楼(1号楼、2号楼)之间在4~11层高度范围通过设置连桥连接,连桥跨度约40米。由于建筑立面有逐层收进效果,所以连桥在每个楼面的平面布置均有变化。为满足建筑平面造型要求,该连桥平面为弧形结构,中间最窄处约3.4米,最宽处6.7米。当连桥跨度较大,且平面、立面呈曲线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时,连桥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平动、转动变形;且不规则平面导致竖向荷载作用下连桥在横向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由于高层建筑各单体在作为连桥两端支座的同时,又须保证各单体在地震作用下互相不影响,此时连桥的平动、转动变形需要通过合理的支座连接形式予以释放。现有支座连接结构不能达到上述要求,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桥的支座连接机构,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引起的连桥变形或倾覆风险。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座连接结构,用于连接连桥与第一、第二主体,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第一主体上的第一铰支座、第二铰支座、第三铰支座,及依次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第四铰支座、第五铰支座及第六铰支座,其中第二铰支座为三向固定铰支座,其他铰支座为三向铰支座。进一步的,定义第一及第二主体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定义第一及第二主体的垂直方向为Y方向。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支座、第三铰支座、第四铰支座及第六铰支座能够在X方向及Y方向滑动,与第二铰支座相对的第五铰支座能够在X方向滑动。进一步的,所述铰支座为橡胶或钢材材质。进一步的,第一或第二主体在X方向发生变形量△X,该支座连接结构的第四铰支座、第五铰支座、第六铰支座相对于第二主体在X方向上滑移△Xz,△X=△Xz;第一铰支座、第二铰支座及第三铰支座相对于第一主体保持不动。进一步的,当第二主体在Y方向发生变形量△Y时,该支座连接结构的第二铰支座保持不动,左侧的第五铰支座相对于第二主体水平滑移,其他铰支座在X方向及Y方向两个方向转动,相当于带动连桥绕第二铰支座转动一定角度。进一步的,定义上述角度的正切值为a,第五铰支座在Y方向的位移等于第二主体在Y方向位移,即为△Y,第二铰支座与第五铰支座之间的长度为L,△Y=L*a。进一步的,当第一主体在Y方向发生变形量△Y时,支座连接结构的滑动方式相当于带动连桥一起绕第五铰支座转动一定角度。进一步的,第一或第二主体发生扭曲变形能够分解为X向和Y向的变形量。进一步的,以横向为主方向,连桥刚心为零点,竖向荷载作用下对连桥产生的倾覆力矩为M,连桥两侧的三个支座横向反力分别为F1、F2、F3,其中压力为正,拉力为负,每个支座距离刚心的距离分别为X1、X2、X3,连桥可能倾覆方向为正方向,则有以下表达式:M=F1*X1+F2*X2+F3*X3,增大X1、X2、X3,使各支座受力更加均匀。本技术所提供的支座连接结构通过合理的支座布置形式,能够释放连桥变形以及两侧主体结构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抵抗曲线梁桥横向较大的倾覆力矩作用,减小或消除支座中的拉力,保证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为本技术设置在连桥两侧的支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座连接结构在两侧单体结构X向变形情况下的移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支座连接结构在两侧单体结构Y向变形情况下的移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支座连接结构在两侧单体结构扭转变形情况下的移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支座连接结构抵抗横向倾覆力矩的受力示意图。图面标号说明:连桥2;左侧主体3;右侧主体4;支座连接结构1;第一铰支座11;第二铰支座12;第三铰支座13;第四铰支座14;第五铰支座15;第六铰支座16。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为了克服常规连桥支座设置形式较难释放连桥变形,较难抵抗连桥横向倾覆弯矩,不适用于大跨度及平面不规则连桥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连桥的支座连接结构。通过研究证实,该连接结构可以较好的释放连桥本身的平动和扭转变形,提高支座抵抗横向倾覆力矩的能力,且能消除高层建筑两单体间的相互影响。结合图1及图2所示,连桥2设置在两单体之间,对应为图1中的左侧主体3与右侧主体4之间,支座连接结构1用于连接连桥2与左、右侧主体3、4。本技术的支座连接结构1在左、右侧主体3、4各设置三个支座,见图1所示,所述支座可为橡胶材质或钢材。右侧支座依次分别为第一铰支座11、第二铰支座12、第三铰支座13;左侧支座依次分别为第四铰支座14、第五铰支座15、第六铰支座16。其中,第二铰支座12为三向固定铰支座,其他铰支座11、13、14、15、16均为三向铰支座。右侧主体4也可称为第一主体,左侧主体3也可称为第二主体。定义左、右侧主体3、4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定义左、右侧主体3、4的垂直方向为Y方向。其中,靠近连桥2边缘的第一铰支座11、第三铰支座13、第四铰支座14及第六铰支座16可以在X方向、Y方向滑动,即可以释放X、Y方向的应力。第二铰支座12为固定铰支座,不能滑动;与第二铰支座12相对的第五铰支座15可以在X方向滑动,即可以释放X方向的应力。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5,分析地震导致左侧主体3、右侧主体4变形时,支座连接结构1释放连桥2应力的具体方式,图中的虚线表示各个结构变形后的位置。第一种情况,水平方向变形。图2-1显示左侧主体3水平方向变形△X,支座连接结构1的滑动情况为:第四铰支座14、第五铰支座15、第六铰支座16相应地相对于左侧主体3在X方向上滑移△Xz,△Xz=△X,释放X方向的应力,避免因为左侧主体3的位移而挤压或拉扯连桥2。图2-2显示的是右侧主体4水平方向有变形△X,同样,第四铰支座14、第五铰支座15、第六铰支座16相应地相对于左侧主体3在X方向上滑移△Xz,△Xz=△X,释放该X方向的应力。左、右侧主体3、4发生水平方向变形时,右侧的第一铰支座11、第二铰支座12及第三铰支座13相对于右侧主体4是保持不动的。第二种情况,垂直方向变形。图3-1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支座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座连接结构,用于连接连桥与第一、第二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第一主体上的第一铰支座、第二铰支座、第三铰支座,及依次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第四铰支座、第五铰支座及第六铰支座,其中第二铰支座为三向固定铰支座,其他铰支座为三向铰支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座连接结构,用于连接连桥与第一、第二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第一主体上的第一铰支座、第二铰支座、第三铰支座,及依次设置在第二主体上的第四铰支座、第五铰支座及第六铰支座,其中第二铰支座为三向固定铰支座,其他铰支座为三向铰支座。2.如权利要求1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及第二主体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定义第一及第二主体的垂直方向为Y方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支座、第三铰支座、第四铰支座及第六铰支座能够在X方向及Y方向滑动,与第二铰支座相对的第五铰支座能够在X方向滑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支座为橡胶或钢材材质。5.如权利要求3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或第二主体在X方向发生变形量△X,该支座连接结构的第四铰支座、第五铰支座、第六铰支座相对于第二主体在X方向上滑移△Xz,△X=△Xz;第一铰支座、第二铰支座及第三铰支座相对于第一主体保持不动。6.如权利要求3所述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第二主体在Y方向发生变形量△Y时,该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坚周春刘艺萍英明刘桂曹一波苏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