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及注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6712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8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及注塑装置,该模具包括第一模架和与第一模架配合的第二模架,第一模架朝向第二模架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第二模架朝向第一模架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第一模仁与第二模仁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的容置空间,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锁紧件包括卡接部、和与卡接部连接的抵接部,第二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卡接部对应设置的卡合件,第一模架盖合于第二模架时,卡接部卡合于卡合件,抵接部抵持于片材,以使片材固定于容置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解决了片材在模具型腔中固定困难的问题,同时缩小了模具空间,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成本。

Mold and injec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ld and injection molding device, the mold includes a first mold and the mold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mold, mold surface first toward the second mol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mold second mold mol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rface facing the second mock exam benevolence, sheet a containing space formed in the first die core and the kernel of the second mock exam between at least one end of the first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locking member, the locking member comprises a clamping part, and the connect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ard and the at least one end of the second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clamping part and arranged corresponding to the clamping piece, the first frame is covered on the second mold, clamping part locked on, the abutting part is abutted with the sheet so that the sheet material is fixed in the accommodating space.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sheet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be fixed in the die cav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ie space is reduced, the di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and the die cost is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及注塑装置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模具及注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IMD(In-MoldDecoration,模内装饰技术)工艺模具使用广泛,产品涉及领域众多,包括手机外壳,家电,汽车,医疗,电子产品等领域。现有的IMD工艺模具在生产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对片材进行固定。一是模具本身预有固定位:模具型腔由于产品结构,模具的本身预有固定位,这样可以将片材直接置入模具型腔中固定来进行生产。二是小面积产品:无法靠模具型腔本身固定的,目前行业内采用静电枪对片材进行固定,其缺点为:容易吸附灰尘,使产品表面不良,操作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以及操作人员工的增加,导致了人工成本的增高。三是大面积产品:有很多大面积产品无法使用静电枪固定,目前一般采用增加前模行位的方式,由油缸带动前模行位,依靠前模行位对片材进行固定,其缺点为:前模行位会占据很大的模具空间,导致模具的体积因此而增大,进而增加了模具成本;同时由于模具的增大,生产使用的注塑机也会相应的增大,以及增加的油缸都会导致整个产品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及注塑装置,旨在解决片材在模具型腔中固定困难的问题,同时缩小了模具的空间,简化了模具的结构,降低了模具的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模具,包括第一模架和与所述第一模架配合的第二模架,所述第一模架朝向所述第二模架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所述第二模架朝向所述第一模架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包括卡接部、和与所述卡接部连接的抵接部,所述第二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卡接部对应设置的卡合件,所述第一模架盖合于所述第二模架时,所述卡接部卡合于所述卡合件,所述抵接部抵持于所述片材,以使所述片材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二模架朝向所述第一模架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凸台,所述抵接部包括与所述片材抵持的抵接端和连接于所述抵接端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卡接部,所述连接端形成有至少一与所述凸台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凸台容纳于所述限位槽,将所述锁紧件卡合于所述第二模架。优选地,所述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形成有容纳槽,所述锁紧件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卡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凸出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二模架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卡合件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卡合件凸出所述容纳腔的部分形成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接部配合,将所述第一模架卡合于所述第二模架。优选地,所述锁紧件还包括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穿过所述容纳槽和所述锁紧件容纳于所述容纳槽的部分,将所述锁紧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卡合件包括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穿过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卡合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的部分,将所述卡合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优选地,所述模具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的表面,与远离所述卡接部的锁紧件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表面,与远离所述卡合部的卡合件的表面连接。优选地,所述卡接部形成有一台阶,所述卡合部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合于所述台阶,将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卡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座形成有若干第一容纳孔,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所述第一容纳孔与螺栓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架,所述第二固定座形成有若干第二容纳孔,所述第二固定座通过所述第二容纳孔与螺栓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二模架。优选地,所述凸台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优选地,所述限位槽的槽壁的纵切面为半径1.5~3mm的半圆。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模具的注塑装置,所述注塑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在所述模具的打开状态中移动到所述第一模架和所述第二模架之间。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模架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第二模架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卡接部对应设置的卡合件,将卡接部卡合于卡合件,抵接部抵持于片材,实现将片材固定在容置空间,解决了将片材置入模具型腔中固定困难的问题,相较于现有的IMD工艺小面积产品生产中采用静电枪对片材进行固定的方式,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防止灰尘吸附于片材表面,操作周期更短,生产效率更高,成本低、及良率高等;相较于现有的IMD工艺大面积产品生产中采用油缸带动前模行位,依靠前模行位对片材进行固定的方式,本技术技术方案不需要设置占用模具空间的前模行位及油缸,缩小了模具空间,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的合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的开模摆动极限位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的开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的合模摆动极限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连接的A-A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模具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连接的B-B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提出一种模具,包括第一模架1和与第一模架1配合的第二模架2,第一模架1朝向第二模架2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3,第二模架2朝向第一模架1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4,第一模仁3与第二模仁4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5的容置空间(未标示),该容置空间即为模具的型腔,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6,锁紧件6包括卡接部61、和与卡接部61连接的抵接部62,第二模架2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卡接部61对应设置的卡合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模具及注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包括第一模架(1)和与所述第一模架(1)配合的第二模架(2),所述第一模架(1)朝向所述第二模架(2)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3),所述第二模架(2)朝向所述第一模架(1)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4),所述第一模仁(3)与所述第二模仁(4)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5)的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6),所述锁紧件(6)包括卡接部(61)、和与所述卡接部(61)连接的抵接部(62),所述第二模架(2)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卡接部(61)对应设置的卡合件(7),所述第一模架(1)盖合于所述第二模架(2)时,所述卡接部(61)卡合于所述卡合件(7),所述抵接部(61)抵持于所述片材(5),以使所述片材(5)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包括第一模架(1)和与所述第一模架(1)配合的第二模架(2),所述第一模架(1)朝向所述第二模架(2)的表面设有第一模仁(3),所述第二模架(2)朝向所述第一模架(1)的表面设有第二模仁(4),所述第一模仁(3)与所述第二模仁(4)之间形成一容纳片材(5)的容置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锁紧件(6),所述锁紧件(6)包括卡接部(61)、和与所述卡接部(61)连接的抵接部(62),所述第二模架(2)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卡接部(61)对应设置的卡合件(7),所述第一模架(1)盖合于所述第二模架(2)时,所述卡接部(61)卡合于所述卡合件(7),所述抵接部(61)抵持于所述片材(5),以使所述片材(5)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架(2)朝向所述第一模架(1)的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凸台(22),所述抵接部(62)包括与所述片材(5)抵持的抵接端(621)和连接于所述抵接端(621)的连接端(622),所述连接端(622)连接于所述卡接部(61),所述连接端(622)形成有至少一与所述凸台(22)相匹配的限位槽(6221),所述凸台(22)容纳于所述限位槽(6221),将所述锁紧件(6)卡合于所述第二模架(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架(1)的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座(8),所述第一固定座(8)形成有容纳槽(81),所述锁紧件(6)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81),所述卡接部(61)和所述抵接部(62)凸出所述容纳槽(81),所述第二模架(2)至少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座(9),所述第二固定座(9)形成有容纳腔(91),所述卡合件(7)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腔(91),所述卡合件(7)凸出所述容纳腔(91)的部分形成有卡合部(71),所述卡合部(71)与所述卡接部(61)配合,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友泰福华精工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