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合成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600 阅读:5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对吡喹酮合成工艺的改进,采用以β-苯乙胺、氨基乙酰卤盐酸盐、卤代乙醛缩醇及环己甲酰氯为原料,经缩合、环化、酰化合成吡喹酮。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具有具有原料价廉、易得、低毒,生产安全、工艺简单;氨基乙酰卤盐酸盐与β-苯乙胺缩合,活性适中且收率较高;卤代乙醛缩醇与中间体A的反应,因其中卤素易于脱除,反应易于进行,对提高收率也是有利的;其次,本发明专利技术合成反应条件缓和,常压操作,操作安全,合成步骤简洁,总收率可超过50%;并且合成过程排放废物少,污染小,是一种清洁高效合成工艺,生产成本可降低30%左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对吡喹酮合成工艺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工艺简洁、原料易得毒性低、操作安全、污染小、收率高的吡喹酮合成工艺。
技术介绍
吡喹酮(praziquantel)是一种广普性抗寄生虫病药物,它对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并殖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包虫、囊虫、孟氏裂头蚴、姜片虫、绦虫等都有杀灭作用,现在已成为治疗多种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德国专利DE2504250和DE2508947公开的制备吡喹酮合成工艺,是以异喹啉、氰化钾、苯甲酰氯、氯乙酰氯及环己甲酰氯等为主要原料,按图1所示的反应,经酰化、氮化、催化加氢、碱水解、酰化、环合、碱解、酰化等步骤制得吡喹酮。此工艺存在收率偏低,仅为15%左右,而且因采用氰化物原料,生产过程毒性大,并且生产为高压加氢操作,危险性大,过程复杂,三废排放量大,成本高。美国专利US4523013公开的制备吡喹酮合成工艺,以二乙腈胺、环己甲酰氯、亚硝酸钠、硼氢化钠、β-溴代乙苯、盐酸羟胺为主要原料,按图2所示的反应,经酰化、羟胺化、重氮化、烃基化以及化学还原、环化等反应制得吡喹酮。此工艺所用原料毒性有所下降,操作条件缓和,总收率可提高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吡喹酮合成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一步由β-苯乙胺与氨基乙酰卤盐酸盐,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A:N-β-苯乙基氨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20℃~80℃;第二步将所得中间体A与卤代乙醛缩醇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中间 体B;N-(2-苯基)乙基-2-[(2,2-二甲氧基乙基)氨基]乙酰胺,缩合反应温度为0~150℃;第三步将所得中间体B在酸催化下环化生成中间体C:4-羰基-1,2,3,6,7,11b-六氢-4H-吡嗪基[2,1-a]异喹啉,环化温 度为-10℃~100℃;第四步将中间体C与环己甲酰氯,在-10℃~60℃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吡喹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玉华林富荣袁顺福徐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工业学院宜兴市新宇化学品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