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面模板系统及配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178958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楼面模板系统,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与第三梁的连接处,所述楼面模板系统包括第一模数区域、第二模数区域以及第三模数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包括固顶、底笼以及第一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数区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数区域为非铝合金模板嵌补区域。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成本低、非标准件少、通用性强、施工效率高且环保性能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模板
,尤其涉及一种楼面模板系统及配模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铝合金模板已大量应用于高层建筑。铝合金模板自重轻、装配与周转方便,混凝土成型的效果好,有着木模、钢模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铝合金模板系统是根据建筑结构的形状、尺寸定型配置的模板体系,适用于标准层结构施工,而地下室、非标层楼面结构变化多,非标准件多、规格多、通用性极弱、可周转次数少,采用铝合金模板成本投入高,一般不适合于采用铝合金模板。故地下室、非标层楼面多采用木模体系,但木模板强度与刚度低,周转次数少,施工效率低下,并且多建筑垃圾,不利于环保。因而,相关技术中的楼面模板系统存在成本高、非标准件多、通用性差、施工效率低、环保性能差的不足。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楼面模板系统及配模方法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非标准件少、通用性强、施工效率高且环保性能强的楼面模板系统及配模方法。本专利技术一种楼面模板系统,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与第三梁的连接处,所述楼面模板系统包括第一模数区域、第二模数区域以及第三模数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包括固顶、底笼以及第一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数区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数区域为非铝合金模板嵌补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距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一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样数区域与第三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与一倍第二铝合金模板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的间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且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三模数区域由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隙区域、所述砼墙与第一梁、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柱与第二梁、第三梁连接的拐角处以及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之间的间隙区域减去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构成,所述拐角处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模数区域为所述楼面区域减去第一模数区域和第三模数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所述固顶、底笼、第一铝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铝合金模板的长度、宽度均为M的整数倍,所述M为200~400mm间的50的整数倍,所述C槽模板的宽度为100~25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高度为100~20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长度为M的整数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楼面模板配模方法,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与第三梁的连接处,所述楼面模板配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提供脚手架;步骤二、将所述楼面区域划分为第一模数区域、第二模数区域以及第三模数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距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一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样数区域与第三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与一倍第二铝合金模板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的间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且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三模数区域由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隙区域、所述砼墙与第一梁、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柱与第二梁、第三梁连接的拐角处以及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之间的间隙区域减去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构成,所述拐角处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模数区域为所述楼面区域减去第一模数区域和第三模数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所述固顶、底笼、第一铝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铝合金模板的长度、宽度均为M的整数倍,所述M为200~400mm间的50的整数倍,所述C槽模板的宽度为100~25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高度为100~20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长度为M的整数倍;步骤三、在所述第一模数区域安装所述固顶、底笼以及第一铝合金模板,在所述脚手架顶部固定所述固顶,在两所述固顶之间安装固定所述底笼,完成所述楼面区域的龙骨结构安装,在所述龙骨结构之间安装固定第一铝合金模板,完成第一模数区域的安装;步骤四、在所述第二模数区域安装C槽模板;步骤五、在所述第三模数区域使用如木模或木塑模进行嵌补,所述楼面区域连接固定为一个整体。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有使用的铝合金模板均为标准件,规格种类比常规体系减少超过50%,通用性强,在水平分段施工的体系中,可继续流转使用,施工效率大大提高。楼面结构无非标准件,非标区域采用木模嵌补,降低楼板面施工的模板成本,同时相较于纯木模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建筑垃圾数量。墙面浇筑会存在垂直方向尺寸偏差,采用木模或木塑模等其它非铝合金模板嵌补能有效调整砼墙柱施工的偏差。楼面的配模结构适用于盘扣/轮扣脚手架和工具式钢支撑体系。由此,成本更低、非标准件更少、通用性更强、施工效率更高且环保性能更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固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底笼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C槽模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第一模数区域配模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第二模数区域配模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第三模数区域配模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楼面模板系统使用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参照图1-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楼面模板系统,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44同一侧的第一梁41、第二梁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41与第二梁42的第三梁43,柱45位于所述第二梁42与第三梁43的连接处。所述楼面模板系统包括第一模数区域1、第二模数区域以及第三模数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包括固顶11、底笼12以及第一铝合金模板13。所述第二模数区域包括C槽模板21和第二铝合金模板22。所述第三模数区域为非铝合金模板嵌补区域,所述C槽模板亦为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与砼墙44的间距小于两倍C槽模板21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与第一梁41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21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样数区域1与第三梁43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21的宽度与一倍第二铝合金模板22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与第二梁42的间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21的宽度且小于两倍C槽模板21的宽度,所述C槽模板21的宽度为W3。所述第三模数区域由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与砼墙44的间隙区域、所述砼墙44与第一梁41、第二梁42连接的拐角处、所述第一梁41与第二梁42连接的拐角处33、所述柱45与第二梁42、第三梁43连接的拐角处34以及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与第二梁42之间的间隙区域减去一倍C槽模板21的宽度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31构成。所述拐角处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一倍C槽21模板的长度,C槽21模板的长度为L3。所述第一模数区域1与砼墙44的间隙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楼面模板系统及配模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楼面模板系统,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与第三梁的连接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面模板系统包括第一模数区域、第二模数区域以及第三模数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包括固顶、底笼以及第一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数区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数区域为非铝合金模板嵌补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距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一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样数区域与第三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与一倍第二铝合金模板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的间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且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三模数区域由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隙区域、所述砼墙与第一梁、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柱与第二梁、第三梁连接的拐角处以及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之间的间隙区域减去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构成,所述拐角处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模数区域为所述楼面区域减去第一模数区域和第三模数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所述固顶、底笼、第一铝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铝合金模板的长度、宽度均为M的整数倍,所述M为200~400mm间的50的整数倍,所述C槽模板的宽度为100~25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高度为100~20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长度为M的整数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面模板系统,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与第三梁的连接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面模板系统包括第一模数区域、第二模数区域以及第三模数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包括固顶、底笼以及第一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数区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铝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数区域为非铝合金模板嵌补区域,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距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一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一模样数区域与第三梁的间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与一倍第二铝合金模板的宽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的间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且小于两倍C槽模板的宽度,所述第三模数区域由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砼墙的间隙区域、所述砼墙与第一梁、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第一梁与第二梁连接的拐角处、所述柱与第二梁、第三梁连接的拐角处以及所述第一模数区域与第二梁之间的间隙区域减去一倍C槽模板的宽度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构成,所述拐角处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模数区域为所述楼面区域减去第一模数区域和第三模数区域后所剩下的区域,所述固顶、底笼、第一铝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铝合金模板的长度、宽度均为M的整数倍,所述M为200~400mm间的50的整数倍,所述C槽模板的宽度为100~25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高度为100~200mm范围内的50的整数倍,长度为M的整数倍。2.一种楼面模板配模方法,可应用于梁、柱以及砼墙围设形成的楼面区域,其中,梁的数目有三条,分别为固定于砼墙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坚彭珣李志兵彭文
申请(专利权)人: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