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14145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单元、处理单元和用水终端。收集单元包括行车道收集单元和人行道收集单元;行车道收集单元为设在行车道的边缘的雨水井,该雨水井通过管路与处理单元连通;人行道收集单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铺设在人行道上的铺砖路面、碎石层和土基层;铺砖路面在宽度方向呈小角度倾斜,并且较低的一侧位于行车道的一侧,碎石层靠近行车道一侧的下部设置排水沟,该排水沟通过管路与雨水井连通;处理单元包括相互邻接的蓄水沉淀池、净化处理池和回用水池;用水终端通过用水管路与回用水池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使紧急情况能有水可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纳、渗透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雨水作为非传统资源的利用具有多重功能: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雨水收集系统技术与绿地建设的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由于水资源日益枯竭而望天兴叹的生活。目前城市雨水处理主要集中在雨水促渗、雨水景观利用、雨水回灌、雨水回用等四个方面,包含了雨水的初期径流弃流技术、促渗技术、过滤技术、储存技术、污染物降解技术、消毒技术等。上述城市面源污染的源处理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雨水促渗,由于方法简易,其承受的雨水容量也非常有限,雨量或雨疆大时,雨水仍会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城市下水系统。雨水景观利用的难点在于,为保持水质符合景观水体要求,必须靠动力维持水流动态,运行费用是一大障碍。至于雨水回灌,其在北方城市或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城市,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为避免污染地下水,回灌水质要求很高,相应处理费用也很大,目前很少应用。而雨水回用,已有的工艺在目前国情下,很难推广应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水价低廉而处理工程造价太高,回用无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它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单元、处理单元、用水终端和控制器,其中,所述收集单元设置在市政道路的行车道/人行道上,该收集单元包括行车道收集单元和人行道收集单元;所述行车道收集单元为设在行车道的边缘且沿道路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雨水井,每个雨水井上均设置弃流过滤装置并通过管路与所述处理单元连通;所述人行道收集单元包括铺设在人行道上的铺砖路面、依次位于铺砖路面下方的碎石层和土基层;所述铺砖路面在宽度方向呈小角度倾斜,并且较低的一侧位于行车道的一侧,所述碎石层靠近行车道一侧的下部设置排水沟,该排水沟通过管路与所述雨水井连通;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相互邻接的蓄水沉淀池、净化处理池和回用水池;所述蓄水沉淀池通过雨水收集管与所述雨水井和排水沟连通,该蓄水沉淀池的池壁上设置上、下排水口,上排水口上设有排水阀,使得接纳于所述蓄水沉淀池中的雨污水通过下排水口排入所述净化处理池,当蓄水沉淀池的进水量大时,通过上排水口将多余的水量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备用蓄水池;所述蓄水沉淀池上设置第一液位传感器,该第一液位传感器测量所述蓄水沉淀池中所接纳雨水的水面高度并将高度数据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净化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蓄水沉淀池的下排水口连通,该净化处理池上设置有通过抽水泵控制的抽水管路,该抽水管路上依次设置活性碳过滤器和精密过滤器并将所述净化处理池内的水量泵送到所述回用水池中;所述回用水池上设置第二液位传感器,该第二液位传感器测量所述回用水池的水面高度并将高度数据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回用水池上还连接由补水泵控制的补水管路;所述用水终端通过用水管路与所述回用水池连接;该用水管路通过用水泵控制;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排水阀、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抽水泵、补水泵和用水泵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测量的水面高度数据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选择所述排水阀的开闭;所述控制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测量的水面高度数据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控制所述补水泵的开闭,用于引入外部水源。上述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其中,所述铺砖路面采用生态透水砖铺设。上述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其中,所述蓄水沉淀池的下部通过由排污泵控制的排污管路连接污泥池。上述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其中,所述净化处理池上还设置加药口,通过药物对池内的水进行消毒。上述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其中,所述用水终端包括绿化用水单元、消防用水单元和景观水池用水单元。本技术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的技术方案,将道路建设、雨水收集处理及用水终端合而为一、统筹兼顾,有效地减少了初期雨水的污染,保护了水体环境,另外,用水终端可以起到调蓄水量以减轻市政管网压力的作用,同时绿化用水单元和消防用水单元直接依附在道路两旁,既美化了环境、也能最大限度将雨水留在当地,它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有利于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中收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单元1、处理单元2、用水终端3和控制器4,其中:再请参阅图2,收集单元1设置在市政道路的行车道10/人行道20上,该收集单元包括行车道收集单元和人行道收集单元;行车道收集单元包括位于行车道的边缘且沿道路长度方向筑造的和位于行车道的边缘且沿道路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雨水井100,每个雨水井100上均设置弃流过滤装置并通过管路与处理单元2连通;人行道收集单元包括铺设在人行道上的铺砖路面201、依次位于铺砖路面201下方的碎石层202和土基层203;铺砖路面201在宽度方向呈小角度倾斜,并且铺砖路面201较低的内侧位于行车道10一侧;在碎石层202靠近行车道10一侧的下部设置排水沟204,该排水沟204通过管路与雨水井100连通,这样可以有效保证雨量较大而来不及下渗至土壤的部分水能够及时排走;处理单元2包括相互邻接的蓄水沉淀池21、净化处理池22和回用水池23;蓄水沉淀池21通过雨水收集管与收集单元1连通;该蓄水沉淀池21的池壁上设置上、下排水口,上排水口上设有排水阀211,使得接纳于蓄水沉淀池21中的雨污水通过下排水口排入净化处理池22,当蓄水沉淀池21的进水量大时,通过上排水口将多余的水量排入市政雨水管网60或备用蓄水池;蓄水沉淀池21用以沉淀雨污水中的污泥和杂质;蓄水沉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单元、处理单元、用水终端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单元设置在市政道路的行车道/人行道上,该收集单元包括行车道收集单元和人行道收集单元;所述行车道收集单元为设在行车道的边缘且沿道路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雨水井,每个雨水井上均设置弃流过滤装置并通过管路与所述处理单元连通;所述人行道收集单元包括铺设在人行道上的铺砖路面、依次位于铺砖路面下方的碎石层和土基层;所述铺砖路面在宽度方向呈小角度倾斜,并且较低的一侧位于行车道的一侧,所述碎石层靠近行车道一侧的下部设置排水沟,该排水沟通过管路与所述雨水井连通;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相互邻接的蓄水沉淀池、净化处理池和回用水池;所述蓄水沉淀池通过雨水收集管与所述雨水井和排水沟连通,该蓄水沉淀池的池壁上设置上、下排水口,上排水口上设有排水阀,使得接纳于所述蓄水沉淀池中的雨污水通过下排水口排入所述净化处理池,当蓄水沉淀池的进水量大时,通过上排水口将多余的水量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备用蓄水池;所述蓄水沉淀池上设置第一液位传感器,该第一液位传感器测量所述蓄水沉淀池中所接纳雨水的水面高度并将高度数据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净化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蓄水沉淀池的下排水口连通,该净化处理池上设置有通过抽水泵控制的抽水管路,该抽水管路上依次设置活性碳过滤器和精密过滤器并将所述净化处理池内的水量泵送到所述回用水池中;所述回用水池上设置第二液位传感器,该第二液位传感器测量所述回用水池的水面高度并将高度数据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回用水池上还连接由补水泵控制的补水管路;所述用水终端通过用水管路与所述回用水池连接;该用水管路通过用水泵控制;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排水阀、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抽水泵、补水泵和用水泵电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测量的水面高度数据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选择所述排水阀的开闭;所述控制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测量的水面高度数据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控制所述补水泵的开闭,用于引入外部水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单元、处理单元、用水
终端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单元设置在市政道路的行车道/人行道上,该收集单元包括行车
道收集单元和人行道收集单元;所述行车道收集单元为设在行车道的边缘且沿
道路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雨水井,每个雨水井上均设置弃流过滤装置并通过管
路与所述处理单元连通;所述人行道收集单元包括铺设在人行道上的铺砖路
面、依次位于铺砖路面下方的碎石层和土基层;所述铺砖路面在宽度方向呈小
角度倾斜,并且较低的一侧位于行车道的一侧,所述碎石层靠近行车道一侧的
下部设置排水沟,该排水沟通过管路与所述雨水井连通;
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相互邻接的蓄水沉淀池、净化处理池和回用水池;
所述蓄水沉淀池通过雨水收集管与所述雨水井和排水沟连通,该蓄水沉淀
池的池壁上设置上、下排水口,上排水口上设有排水阀,使得接纳于所述蓄水
沉淀池中的雨污水通过下排水口排入所述净化处理池,当蓄水沉淀池的进水量
大时,通过上排水口将多余的水量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备用蓄水池;所述蓄水
沉淀池上设置第一液位传感器,该第一液位传感器测量所述蓄水沉淀池中所接
纳雨水的水面高度并将高度数据传送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净化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蓄水沉淀池的下排水口连通,该净化处理
池上设置有通过抽水泵控制的抽水管路,该抽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杨洪江杨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北漠景观幕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