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6043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包括凸轮轴、正时铜套、凸轮和正时齿轮,在凸轮轴上设有两径向的泄油孔和沿凸轮轴中心设置的轴向的泄油通道,泄油通道仅为一端形成出口的盲孔,两泄油孔和泄油通道相互贯通;所述泄油孔一端与泄油通道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下与凸轮轴的最低处表面贯通;泄油通道的出口位于凸轮轴上远离机油最开始进入泵油槽那端。本结构改变正时凸轮轴泄油方向,防止润滑油还未流入正时铜套内就从泄油孔漏掉,取消上方两个泄油孔,减少加工倒角产生的毛刺在运转时对正时铜套刮伤,由此大大提高系统的润滑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有助于提高润滑性能的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属于发动机润滑

技术介绍
发动机正时系统是发动机配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曲轴的连接并配合一定的传动比来保证进、排气时间的准确。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包括凸轮轴、凸轮和正时齿轮(链轮),凸轮套在凸轮轴上,正时齿轮通过卡圈安装在凸轮上。在凸轮内孔中嵌装设有正时铜套,工作时,正时齿轮、凸轮和铜套作为一个整体绕凸轮轴转动。作为发动机上的高速运动部件,正时系统的润滑必不可少。为实现有效润滑,在铜套内壁设有螺旋形的泵油槽,在凸轮轴1上设有两径向的泄油孔11和沿凸轮轴中心设置的轴向的泄油通道12,泄油孔11两端均贯穿凸轮轴1表面,泄油通道12为盲孔,即仅仅一端透出凸轮轴端面形成出口,两泄油孔11和泄油通道12相互贯通。在机油泵的泵送下,机油从缸头进入正时腔并到达凸轮轴表面,然后随着转动通过螺旋槽进入铜套和凸轮轴之间,对两者的结合面进行润滑,随后通过径向泄油孔进入轴向通道,并从轴向通道出口流出。通过图1可以看出,现有泄油通道出口位于凸轮轴上机油最开始进入螺旋槽那端,这样设计的不足在于,当机油进入螺旋槽后,首先到达第一个泄油孔,此时大部分机油往往会通过第一个泄油孔进入泄油通道并从出口流出,由于第一泄油孔的存在,真正到达第二泄油孔的较少,即大部分润滑油还没流经正时铜套表面就提前泄漏,第二泄油孔设置目的不能很好发挥,由此导致图示左端的润滑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本润滑结构能够提高正时系统润滑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包括凸轮轴、正时铜套、凸轮和正时齿轮,在正时铜套内壁设有螺旋形的泵油槽,在凸轮轴上设有两径向的泄油孔和沿凸轮轴中心设置的轴向的泄油通道,泄油通道仅为一端形成出口的盲孔,两泄油孔和泄油通道相互贯通;本润滑结构的改进在于,所述泄油孔一端与泄油通道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下与凸轮轴的最低处表面贯通;泄油通道的出口位于凸轮轴上远离机油最开始进入泵油槽那端。在凸轮轴上靠近泵油槽进油端设有径向的进油孔,进油孔一端与泄油通道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上与凸轮轴的最高处表面贯通。一部分润滑油除了通过泵油槽进入凸轮轴和铜套之间外,大部分直接通过进油孔进入泄油通道,可以使润滑油尽快通过泄油通道到达两泄油孔,从而实现对凸轮轴和铜套间更快速和均匀的润滑。所述正时铜套由两段构成,两段之间的间隙构成储油槽。通过储油槽,可以进一步提高凸轮轴和铜套之间的润滑效果。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结构由于泄油通道出口远离进油端,故能够防止润滑油还未全面流入正时铜套内时就从泄油通道出口漏掉,有效的增加凸轮轴与铜套之间油膜的形成,提高润滑效果,避免摩擦造成铜套磨损。2、本结构将两上下贯通的泄油孔改为仅仅下端贯通,相当于取消上方两个泄油孔,只保留下方的泄油孔,这样可以减少加工倒角产生的毛刺在运转时对正时铜套的刮伤,从而有效避免摩擦造成铜套磨损。另外,由于上方两泄油孔实际存在意义不大,因为即使有机油通过该上方泄油孔到达泄油通道,也仅仅是很少的量,而此时通过进油孔、泄油通道的机油早早到达下方泄油孔,并通过下方泄油孔流出到达凸轮轴和铜套之间,所以,取消上方泄油孔对整体润滑性能没有影响。附图说明图1-现有凸轮轴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凸轮轴结构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2和图3,从图上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包括凸轮轴1、正时铜套2、凸轮3和正时齿轮4,凸轮3套在凸轮轴1上,正时齿轮4通过卡圈安装在凸轮3上,正时铜套2嵌装于凸轮3内孔中,工作时,正时齿轮4、凸轮3和铜套2作为一个整体绕凸轮轴1转动。在正时铜套内壁设有螺旋形的泵油槽,在凸轮轴1上设有两径向的泄油孔1和沿凸轮轴中心设置的轴向的泄油通道12,泄油通道12仅为一端形成出口的盲孔,两泄油孔11和泄油通道12相互贯通。本润滑结构的改进在于,所述泄油孔11一端与泄油通道12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下与凸轮轴的最低处表面贯通。泄油通道的出口位于凸轮轴上远离机油最开始进入泵油槽那端。本结构由于泄油通道出口远离进油端,故机油从进口到出口流出的过程中,自然会润滑到铜套的整个表面,能够防止润滑油还未全面流入正时铜套内时就从泄油通道出口漏掉,有效的增加凸轮轴与铜套之间油膜的形成,提高润滑效果,避免摩擦造成铜套磨损。另外,本结构将两上下贯通的泄油孔改为仅仅下端贯通,相当于取消上方两个泄油孔,只保留下方的泄油孔,参见图1和图2比对,这样可以减少加工倒角产生的毛刺在运转时对正时铜套的刮伤,从而有效避免摩擦造成铜套磨损。另外,由于上方两泄油孔实际存在意义不大,因为即使有机油通过该上方泄油孔到达泄油通道,也仅仅是很少的量,而此时通过进油孔、泄油通道的机油早早到达下方泄油孔,并通过下方泄油孔流出到达凸轮轴和铜套之间,所以,取消上方泄油孔对整体润滑性能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润滑效果,在凸轮轴1上靠近泵油槽进油端设有径向的进油孔13,进油孔13位于凸轮3外,进油孔13一端与泄油通道12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上与凸轮轴的最高处表面贯通。一部分润滑油除了通过泵油槽进入凸轮轴和铜套之间外,大部分直接通过进油孔13进入泄油通道12,可以使润滑油尽快通过泄油通道12到达两泄油孔11,从而实现对凸轮轴和铜套间更快速和均匀的润滑。参见图3,所述正时铜套2由左右两段构成,两段之间的间隙构成储油槽21,两泄油孔11分别与两端铜套对应。储油槽可以储存大量机油,通过储油槽,可以进一步提高凸轮轴和铜套之间的润滑效果。同时,这样的结构相比整段铜套而言,更方便安装,铜套自身强度也提高。所述凸轮轴1为阶梯轴,在阶梯根部设有环形油槽,在阶梯面与凸轮13端面之间设有耐磨垫片,垫片耐磨性大于凸轮轴,这样凸轮转动时,摩擦的就是垫片,而不是凸轮轴。同时通过环形油槽,还能够将机油引导到垫片和凸轮端面之间,起润滑作用。本结构改变正时凸轮轴泄油方向,防止润滑油还未流入正时铜套内就从泄油孔漏掉,取消上方两个泄油孔,减少加工倒角产生的毛刺在运转时对正时铜套刮伤,由此大大提高系统的润滑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包括凸轮轴、正时铜套、凸轮和正时齿轮,在正时铜套内壁设有螺旋形的泵油槽,在凸轮轴上设有两径向的泄油孔和沿凸轮轴中心设置的轴向的泄油通道,泄油通道仅为一端形成出口的盲孔,两泄油孔和泄油通道相互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油孔一端与泄油通道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下与凸轮轴的最低处表面贯通;泄油通道的出口位于凸轮轴上远离机油最开始进入泵油槽那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包括凸轮轴、正时铜套、凸轮和正时齿轮,在正时铜套内壁设有螺旋形的泵油槽,在凸轮轴上设有两径向的泄油孔和沿凸轮轴中心设置的轴向的泄油通道,泄油通道仅为一端形成出口的盲孔,两泄油孔和泄油通道相互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油孔一端与泄油通道贯通,另一端竖直向下与凸轮轴的最低处表面贯通;泄油通道的出口位于凸轮轴上远离机油最开始进入泵油槽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正时系统润滑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桂林张怡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