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37952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控制关断单元,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过流保护单元,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阻的压降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以关断所述第一三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在过流发生时,自锁电路起作用,自动关闭输出,实现了有效的过流保护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电路过电流过电压保护为防止主回路短路或直流牵引电动机发生环火造成主回路电流过大而损坏同步牵引发电机、主整流柜等电气设备,机车在牵引、电阻制动或自负载工况下,对主电路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均进行保护。常用的过流保护电路,当检测到过流时,会关闭输出。关闭输出时,电路处于不过流状态,电路又自动打开,让电路处于反复保护和开启的不稳定状态。而此时电路的过流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当电路自动打开后可能会发生再次过流,可能会造成电路的损害,长时间容易使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过流发生时,自锁电路起作用,自动关闭输出,实现了有效的过流保护功能。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控制关断单元,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过流保护单元,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阻的压降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以关断所述第一三极管。其中,所述过流保护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通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切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通过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关断单元包括第五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通过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九电阻连接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通过第十电阻与其基极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其中,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其中,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地与所述信号输出端。其中,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本技术的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通过过流保护单元实现自锁功能,当过流发生时,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直接的电压基本相等从而关断第一三极管,并保持关闭电路输出,不会让电路处于反复保护和开启的不稳定状态,实现了有效的过流保护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端VB-IN、信号输出端VB-OUT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第一电阻R1和第一三极管Q1,R1优选为1.5Ω。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的控制关断单元,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信号输入端VB-IN和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的过流保护单元,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阻R1的压降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三极管Q1基极的电压以关断所述第一三极管Q1。其中,所述过流保护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信号输入端VB-IN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通过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接地,其中,R2、R3、R4优选为15kΩ。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切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其中R5优选为15kΩ、R6优选为33kΩ。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且通过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其中R7优选为10kΩ。其中,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R8优选为10kΩ。其中,所述控制关断单元包括第五三极管Q5,所述第五三极管Q5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且通过第十电阻R10与其基极连接,R9、R10优选为10kΩ。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其中,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2。其中,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输出端VB-OUT。其中,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地与所述信号输出端VB-OUT。其中,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过流保护功能实现方法如下:正常工作时,当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入端接入的TB信号输出高电平(+5V)时,第五三极管Q5导通,Q1也导通,VB-IN信号通过R1,Q1,D1到达VB-OUT,VB-OUT正常输出信号。当VB-OUT短路或者VB-OUT输出电流过大,R1上的电阻压降增加,当R1上的压降大于约0.7V,PNP三极管Q2基极导通,导致Q2的2,3脚导通。VB-IN信号通过Q2的2,3脚,R3,R4到达Q3的基极,使Q3导通。Q3导通后,Q4基极导通,Q4的2,3脚也导通,所以Q1的1,3脚电压基本相等,导致Q1关断。VB-IN不再输出信号,实现了过流保护。此时Q3在导通状态,VB-IN通过R1,R2,R5,Q5分压,使Q2的2,3脚继续导通,导致Q3的2,3脚继续导通,Q4的2,3脚继续导通,从而使Q1一直处于关断状态,实现了过流自锁功能。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控制关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过流保护单元,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阻的压降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以关断所述第一三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三极管,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的控制关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保护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信号输入端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的过流保护单元,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电阻的压降超过预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的电压以关断所述第一三极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保护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通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控制关断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切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通过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自锁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洪飞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溧水县电子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