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30216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包括垂直流生态池;所述垂直流生态池包括相邻并分隔布置的第一垂直流生态池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每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碎石填料层、粗砂填料层及种植挺水植物的复合基质填料层,所述第一垂直流生态池的上部设有进水管,所述第二垂直流生态池的上部设有排水口,第一垂直流生态池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的底部设有使两者相连通的布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其设备成本低、能耗小,能够对印染废水进行高效且深度的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仿自然湿地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其作为一种成本低、能耗小的污水处理生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湿地利用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吸收或分解污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和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印染废水是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染料特性、纤维类型、印染工艺及过程助剂直接关乎废水的水质,使印染废水具有成分复杂、pH、水量波动大、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和可生化性能差等特点,经生化处理后不能达到提标后《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排放标准,还需要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其设备成本低、能耗小,能够对印染废水进行高效且深度的处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包括垂直流生态池;所述垂直流生态池包括相邻并分隔布置的第一垂直流生态池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每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碎石填料层、粗砂填料层及种植挺水植物的复合基质填料层,所述第一垂直流生态池的上部设有进水管,所述第二垂直流生态池的上部设有排水口,第一垂直流生态池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的底部设有使两者相连通的布水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基质填料层的厚度不大于25cm。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基质填料层的填料颗粒的粒径为0.2cm-0.5cm。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粗砂填料层和碎石填料层中分别设有粗砂和碎石,所述粗砂的粒径为1-2cm,所述碎石的粒径为3-5cm。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垂直流生态池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之间设有竖向的分隔层,所述的布水管位于分隔层的下方并与所述的分隔层垂直。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主管和多个第一多孔支管,所述第一主管布设在所述复合基质填料层的上表面,所述多个第一多孔支管沿第一主管延伸方向的两侧每间隔20cm-50cm进行对称布置,每个所述第一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布水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主管和多个第二多孔支管,所述第二主管横跨第一垂直流生态池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的池底,并且,在每一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的所述多个第二多孔支管沿第二主管延伸方向的两侧每间隔20cm-50cm进行布置。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位于第一垂直流生态池中的每个第二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位于第二垂直流生态池中的每个第二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有以下优点: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能够有效处理印染废水中SS、COD、BOD、N、P、色度等;2、为了保证湿地系统布水均匀,第一垂直流生态池上部设置进水管,进水管包括第一主管和第一多孔支管,其中,第一多孔支管沿第一主管延伸方向的两边每间隔20cm-50cm进行布置,确保布水面积更广;第一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减少使支管上各孔的出水量的差异,进一步保证布水的均匀性;3、第二多孔支管沿第二主管延伸方向的两边每间隔20cm-50cm进行布置,确保布水面积更广;分布在垂直流生态池中的水,离第二主管距离越远,其越难进入布水管的支管内,因此,使位于第一垂直流生态池中的第二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保证第一垂直流生态池中的水尽可能多的进入第二主管;使位于第二垂直流生态池中的第二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使从布水管流进第二垂直流生态池中的水分布更均匀。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的原理图;图2为进水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布水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管;2、挺水植物;3、复合基质填料层;4、粗砂填料层;5、碎石填料层;6、布水管;7、第一垂直流生态池;8、第二垂直流生态池;9、排水口;10、分隔层。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1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包括相邻并分隔布置的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每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碎石填料层5、粗砂填料层4及种植挺水植物2的复合基质填料层3。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的上部设有进水管1。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上部设有排水口9。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底部设有使两者相连通的布水管6。复合基质填料层3的厚度不大于25cm。复合基质填料层3中设有由原料质量比为10%-30%的高炉渣、60%-80%的粉煤灰和10%-20%的水泥造粒而成的填料颗粒。该填料颗粒为由水灰比0.15-0.35进行造粒的颗粒。复合基质填料层3的填料颗粒的粒径为0.2cm-0.5cm。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能够有效处理印染废水中SS、COD、BOD、N、P、色度等;为保证湿地系统平稳运行不堵塞,复合基质填料层3采用由高炉渣、粉煤灰和水泥按比例配制的特制填料;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利用粉煤灰配制复合基质也是实现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达到环保的效果。粗砂填料层4和碎石填料层5中分别设有粗砂和碎石。粗砂的粒径为1-2cm,碎石的粒径为3-5cm。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之间设有竖向的分隔层10。布水管6位于分隔层10的下方并与的分隔层10垂直。如图2所示,进水管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主管和多个第一多孔支管。第一主管布设在复合基质填料层3的上表面,多个第一多孔支管沿第一主管延伸方向的两侧每间隔20cm-50cm进行对称布置,该种结构的进水管1能够保证湿地系统布水均匀,确保布水面积更广。如图2所示,第一主管中的水流进各第一多孔支管,并从第一多孔支管上的孔流出。每个第一多孔支管上各孔的孔径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减少使支管上各孔的出水量的差异,进一步保证布水的均匀性。如图3所示,布水管6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主管和多个第二多孔支管。第二主管横跨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池底,并且,在每一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的多个第二多孔支管沿第二主管延伸方向的两侧每间隔20cm-50cm进行对称布置,确保布水面积更广。在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中,碎石填料层5中的水从多个第二多孔支管上的孔流进第二多孔支管,并从第二多孔支管流进位于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中的第二主管,然后水流经位于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中的第二主管,并流进位于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中的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包括垂直流生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生态池包括相邻并分隔布置的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每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碎石填料层(5)、粗砂填料层(4)及种植挺水植物(2)的复合基质填料层(3),所述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的上部设有进水管(1),所述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上部设有排水口(9),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底部设有使两者相连通的布水管(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包括垂直流生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生态池包括相邻并分隔布置的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每个垂直流生态池中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碎石填料层(5)、粗砂填料层(4)及种植挺水植物(2)的复合基质填料层(3),所述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的上部设有进水管(1),所述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上部设有排水口(9),第一垂直流生态池(7)和第二垂直流生态池(8)的底部设有使两者相连通的布水管(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基质填料层(3)的厚度不大于2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基质填料层(3)的填料颗粒的粒径为0.2cm-0.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砂填料层(4)和碎石填料层(5)中分别设有粗砂和碎石,所述粗砂的粒径为1-2cm,所述碎石的粒径为3-5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垂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探王磊康兆雨劳燕雯区凤玲郑基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科建禹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