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及其用光机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14739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及其用光机连接装置,属于光学器件领域。其中,内窥镜包括光机连接单元、插入管及集成在该插入管内的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光机连接单元包括光偏转组件与连接组件,光偏转组件用于改变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光轴间的间距,以匹配二维内窥镜系统的摄像接头中的图像传感器。连接组件用于将内窥镜与摄像接头对接,并用于对光偏转组件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采用该内窥镜将现有二维内窥镜系统升级改造为三维内窥镜系统,能够在降低升级改造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现有二维内窥镜系统中设备的闲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窥镜及其用光机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与普及,用于人体治疗的医用内窥镜系统在骨科、脊柱外科、妇科、泌尿外科及神经外科等领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公开号为CN104935915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三维内窥镜,包括插入管及三维成像单元。其中,三维成像单元包括图像传感器及集成在插入管内的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用于在同时刻对同一场景进行取像,以获取存在视差的第一图像及第二图像;第一镜头包括第一取像镜头、第一调焦镜组及设于第一取像镜头与第一调焦镜组之间的第一传像体,第二镜头包括第二取像镜头、第二调焦镜组及设于第二取像镜头与第二调焦镜组之间的第二传像体。图像传感器的靶面包括第一感光区与第二感光区,第一感光区与第二感光区相互分离,第一图像经第一镜头投射至第一感光区,第二图像经第二镜头投射至第二感光区。与传统的二维内窥镜系统相比,以该三维内窥镜构建的三维内窥镜系统能够真实地还原真实视觉中的三维立体手术视野,并具有放大作用,克服了二维内窥镜生成二维视野所造成的视觉差别与不便,便于在各种脏器之间查找病变部位,以精确切除及重建,尤其是在遇到解剖层次多、血管复杂、手术难度大的手术时。三维内窥镜系统通过呈现真实术野中的自然纵深感,以降低这类手术对手术医生具有很娴熟的镜下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还在使用二维内窥镜系统,如果将这些二维内窥镜系统更换为昂贵的三维内窥镜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不仅不利于降低患者治疗成本,而且在更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闲置的二维内窥镜系统设备。此外,除了上述用于人体医疗的二维医用内窥镜系统,用于动物医疗的二维医用内窥镜系统及用于工业的二维工业用内窥镜系统也存在相同的升级改造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将现有二维内窥镜系统改造为三维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内窥镜用的光机连接装置。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内窥镜包括光机连接单元、插入管及集成在该插入管内的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光机连接单元包括光偏转组件与连接组件,光偏转组件包括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沿光束在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第一棱镜位于第一镜头的下游,第二棱镜位于第二镜头的下游。第一棱镜用于对第一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一光束进行反射,第二棱镜用于对第二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二光束进行反射,改变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光轴间的间距,以匹配二维内窥镜系统的摄像接头中的图像传感器。连接组件用于将内窥镜与摄像接头对接,并用于对光偏转组件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光机连接单元,将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在同时刻获得的具有视差的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的光束光轴间的间距进行改变,并投射在二维内窥镜系统用摄像接头的图像传感器靶面上相互分离的第一感光区与第二感光区上,从而可将现有二维内窥镜系统改造成三维内窥镜系统,并可充分利用现有二维内窥镜系统中的部分设备,以降低升级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现有二维内窥镜系统中设备的闲置。一个具体的方案为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均为平行四边形棱镜。光偏转组件的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另一具体的方案为第一棱镜包括第一反射平面、第二反射平面及第三反射平面,第二反射平面与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平行,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三反射平面位于第二反射平面的同侧。沿光束在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第三反射平面位于第一反射平面的下游,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三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且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间的夹角等于第三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间的夹角。第二棱镜包括第四反射平面、第五反射平面及第六反射平面,第五反射平面与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平行,第四反射平面与第六反射平面位于第五反射平面的同侧。沿光束在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第六反射平面位于第四反射平面的下游,第四反射平面与第五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六反射平面与第五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且第四反射平面与第五反射平面间的夹角等于第六反射平面与第五反射平面间的夹角。便于对光偏转组件横向上尺寸的控制。更具体的方案为第一棱镜由第一前棱镜与第一后棱镜组成,第一反射平面位于第一前棱镜上,第二反射平面与第三反射平面位于第一后棱镜上,第一前棱镜与第一后棱镜的对接面间通过胶合固定连接,第一前棱镜与第一后棱镜的对接面上均镀有增透膜。第二棱镜由第二前棱镜与第二后棱镜组成,第四反射平面位于第二前棱镜上,第五反射平面与第六反射平面位于第二后棱镜上,第二前棱镜与第二后棱镜的对接面间通过胶合固定连接,第二前棱镜与第二后棱镜的对接面上均镀有增透膜。一个优选的方案为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套环及定位螺钉。连接套环的一端内侧形成有内肩台,另一端与摄像接头固定连接;连接套环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与定位螺钉相匹配的螺孔。连接套环的一端套接在插入管的一端上,插入管相对连接套环可绕连接套环的轴线旋转。内窥镜与摄像接头对接时,插入管一端的端面抵靠在内肩台上。组装过程简单。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环与旋转连接环。旋转连接环的一端扣装在固定连接环的一端上,且相对固定连接环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固定连接环的内径小于旋转连接环的内径,固定连接环的另一端与摄像接头螺纹固定连接;插入管的一端上形成外螺纹,旋转连接环另一端的内侧壁上形成与上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该内螺纹的旋向与形成于固定连接环的另一端上的螺纹的旋向相反。内窥镜与摄像接头对接时,插入管一端的端面抵靠在固定连接环一端的端面上。为了上述另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光机连接装置,其用于将内窥镜与二维内窥镜系统的摄像接头连接。内窥镜包括插入管及集成在该插入管内的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光机连接装置包括光偏转组件与连接组件,光偏转组件包括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沿光束在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第一棱镜位于第一镜头的下游,第二棱镜位于第二镜头的下游。第一棱镜用于对第一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一光束进行反射,第二棱镜用于对第二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二光束进行反射,改变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光轴间的间距,以匹配二维内窥镜系统摄像接头中的图像传感器。连接组件用于将内窥镜与摄像接头对接,并用于对光偏转组件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由以上方案可见,采用该光机连接装置将集成有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的插入管与摄像接头连接,从而只需采购少量的集成有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的插入管及多个光机连接装置,就可以为多种不同尺寸图像传感器的二维内窥镜系统进行升级,以减少升级成本。具体的方案为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套环,连接套环的一端与插入管的一端螺纹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摄像接头螺纹固定连接,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安装在连接套环内。优选的方案为第一棱镜包括第一反射平面、第二反射平面及第三反射平面,第二反射平面与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平行,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三反射平面位于第二反射平面的同侧。沿光束在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第三反射平面位于第一反射平面的下游,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三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内窥镜及其用光机连接装置

【技术保护点】
内窥镜,包括插入管及集成在所述插入管内的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其特征在于:光机连接单元,所述光机连接单元包括光偏转组件与连接组件;所述光偏转组件包括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沿光束在所述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一棱镜位于所述第一镜头的下游,所述第二棱镜位于所述第二镜头的下游;所述第一棱镜用于对所述第一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一光束进行反射,所述第二棱镜用于对所述第二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二光束进行反射,改变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间的间距,以匹配二维内窥镜系统的摄像接头中的图像传感器;所述连接组件用于将所述内窥镜与所述摄像接头对接,并用于对所述光偏转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窥镜,包括插入管及集成在所述插入管内的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
其特征在于:
光机连接单元,所述光机连接单元包括光偏转组件与连接组件;
所述光偏转组件包括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
沿光束在所述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一棱镜位于所述第一镜头的下游,所述第二棱镜位于所述第二镜头的下游;
所述第一棱镜用于对所述第一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一光束进行反射,所述第二棱镜用于对所述第二镜头接收并投射出的第二光束进行反射,改变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间的间距,以匹配二维内窥镜系统的摄像接头中的图像传感器;
所述连接组件用于将所述内窥镜与所述摄像接头对接,并用于对所述光偏转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镜与所述第二棱镜均为平行四边形棱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镜包括第一反射平面、第二反射平面及第三反射平面,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光束的光轴相平行,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三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的同侧;
沿光束在所述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三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平面的下游,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减小,所述第三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三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间的夹角;
所述第二棱镜包括第四反射平面、第五反射平面及第六反射平面,所述第五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光束的光轴相平行,所述第四反射平面与所述第六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五反射平面的同侧;
沿光束在所述内窥镜中的行进方向,所述第六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四反射平面的下游,所述第四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五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减小,所述第六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五反射平面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且所述第四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五反射平面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六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五反射平面间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镜由第一前棱镜与第一后棱镜组成,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前棱镜上,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三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后棱镜上,所述第一前棱镜与所述第一后棱镜的对接面间通过胶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棱镜与所述第一后棱镜的对接面上均镀有增透膜;
所述第二棱镜由第二前棱镜与第二后棱镜组成,所述第四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二前棱镜上,所述第五反射平面与所述第六反射平面位于所述第二后棱镜上,所述第二前棱镜与所述第二后棱镜的对接面间通过胶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棱镜与所述第二后棱镜的对接面上均镀有增透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套环及定位螺钉;
所述连接套环的一端的内侧形成有内肩台,另一端与所述摄像接头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套环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螺钉相匹配的螺孔;
所述连接套环的一端套接在所述插入管的一端上,所述插入管相对所述连接套环可绕所述连接套环的轴线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善云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康弘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