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73072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0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包括一对相向运转的摘果辊,在所述摘果辊的摘果辊轴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分别固定圆片形的前端封板和后端封板,在前、后封板之间,以焊接方式周向均匀地固定四根摘果打杆;每根摘果打杆为直杆,两端渐倾斜,呈拉长的八字杆,摘果打杆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前端封板和后端封板的两内侧面,四根摘果打杆焊接在前、后封板上四个端点形成圆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前、后封板的圆片直径;所述摘果辊轴伸出的前后两端,分别经前轴承和后轴承固定在机架上,轴承的外周安装防尘套;通过采用前封板将若干摘果打杆封装的设置,达到防缠绕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喂入式花生收获机的摘果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半喂入式花生收获机的一般设置有一组辊式摘果装置,通过相向转动的摘果辊拍打整齐夹持在输送链上的花生秧蔓下端的果实区,将花生果实打下,实现果秧的分离。然而,由于送入的花生秧蔓在送入与拍打过程中速度具有差别,且在进入摘果辊时收到辊体牵引,容易在进入及移出过程中,在摘果辊两端轴颈部发生缠绕。目前市面上具有一些防缠绕的摘果装置,如采用环状刀片设置的摘果辊,通过辊体旋转时带动缠绕的秧蔓移向环状的固定刀片,以使秧蔓被刀片割断,达到防缠绕的效果。然而,由于此类防缠绕辊体的打果杆与中心辊为通过直杆或斜杆连接,连接处存在径向空隙,秧蔓在进入及脱出的过程中容易呈环状搅入连接处的空隙内,而固定刀片走向与秧蔓方向一致,使其难以切割花生藤,即使部分切割,也难以割断,使用一段时间后,仍需关闭设备通过人工清理,一方面防缠绕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增大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克服了当花生秧蔓经过半喂入式花生收获机的摘果辊时于其两端易发生缠绕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提出的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包括一对相向运转的摘果辊,在所述摘果辊的摘果辊轴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分别固定圆片形的前端封板和后端封板,在前、后封板之间,使得花生秧蔓在进入摘果区前或脱出摘果区后时无处受力,即在易缠绕位置严格>隔离了摘果杆对花生秧蔓的携带能力,进而达到了本专利技术创造防缠绕的目的。在每个摘果辊轴的周围,以焊接方式周向均匀地固定四根摘果打杆,每根摘果打杆为直杆,两端向回转轴线渐倾斜收缩,呈拉长的八字杆,摘果打杆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前端封板和后端封板的两内侧面;摘果辊运转时,摘果打杆形成两端为收缩圆台体中间为圆柱体形状。在摘果打杆两端收缩段,由于回转直径减小,其线速度和摘果打击力也减小,对花生秧蔓的携带力也减小,因此该结构在摘果辊两端可减少摘果打杆携带下的花生秧蔓。人工种植的花生秧蔓生长高度一般在0.3-0.4m,最高的一般也不超过0.5m,而前端封板和后端封板的直径大于110mm,摘果打杆在摘果辊两端携带下的花生秧蔓缠绕在前、后端封板上时不足以绕1.5圈以上,在离心力作用下,这些花生秧蔓将自动甩脱,不会缠绕在前、后端封板处。所述四根摘果打杆焊接在前、后封板上四个端点形成圆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前、后端封板的圆片直径,其直径差值在0-10mm之间,根据花生秧蔓高度设置,若该处直径过小,高度较大花生秧蔓就容易在此处发生缠绕;若该直径大于对应处前、后端封板圆片直径,作业时该超出处将对前、后端封板外侧产生影响,并容易在外侧产生缠绕。所述摘果辊轴伸出的前后两端,分别经前轴承和后轴承固定在机架上,轴承的外周安装防尘套,进一步降低在工作过程中设备因尘埃或泥土影响使用的情况出现。所述前轴承安装在前轴承座内,并与摘果辊轴的前段轴颈配合安装,前轴承防尘套管通过螺钉安装在前轴承座后侧,前轴承防尘套管后端套在前套封管内,并留3mm以上径向间隙,前轴承防尘套管后末端与前端封板留有10mm以上轴向间隙,一方面为滚动时偏心留出空间;另一方面形成了在转动和静止零件结合处的迷宫式密封,尽可能防止杂物进入;同时焊接在前端封板前侧的前套封管完全将摘果辊前端轴颈封闭在内,其外径远大于摘果辊轴颈处直径,摘果打杆作业时产生并甩出的细长柔软的花生秧蔓长度也不够绕其1.5圈,从而进一步实现防缠绕的功能。与此效果相对应,所述后轴承安装在后轴承座内,并与摘果辊轴的后段轴颈配合安装,后轴承座前端套在后套封管内,并留3mm以上径向间隙,与后端封板留有10mm以上轴向间隙。本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采用前、后端封板将若干摘果打杆封装的设置,使花生秧蔓在行经摘果辊时移动平顺无空隙,从而使其无法受力,被前后端封板阻挡,同时通过焊接在前、后端封板外侧的前、后套封管封闭摘果辊轴前后端较细的轴颈,形成了在整体上无可供花生秧蔓缠绕、悬挂之处,达到防缠绕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的A-A向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在位于A-A向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的放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C处的放大视图。图中:1是前轴承座、2是前轴承、3是前轴承防尘套管、4是前套封管、5是前端封板、6是摘果打杆、7是摘果辊轴、8是后端封板、9是后套封管、10是后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包括一对相向运转的摘果辊,在所述摘果辊的摘果辊轴7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分别固定圆片形的前端封板5和后端封板8,在前、后封板之间,在摘果辊轴7的周围,以焊接方式周向均匀地固定四根摘果打杆6;每根摘果打杆6为直杆,两端渐倾斜,呈拉长的八字杆,摘果打杆6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前端封板5和后端封板8的两内侧面,四根摘果打杆6焊接在前、后封板上四个端点形成最大圆的直径小于或等于前、后封板的圆片直径;所述摘果辊轴7伸出的前后两端,分别经前轴承2和后轴承10固定在机架上,轴承的外周安装防尘套。所述四根摘果打杆6焊接在前、后封板上四个端点形成最大圆的直径小于前、后封板圆片直径为0至10mm。所述前轴承2安装在前轴承座1内,并与摘果辊轴7的前段轴颈配合安装,前轴承防尘套管3通过螺钉安装在前轴承座1后侧,前轴承防尘套管3后端套在前套封管4内,并留3mm以上径向间隙,前轴承防尘套管3后末端与前端封板5留有10mm以上轴向间隙。所述后轴承10安装在后轴承座11内,并与摘果辊轴7的后段轴颈配合安装,后轴承座11前端套在后套封管9内,并留3mm以上径向间隙,与后端封板8留有10mm以上轴向间隙。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包括一对相向运转的摘果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摘果辊的摘果辊轴(7)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分别固定圆片形的前端封板(5)和后端封板(8),在前、后封板之间,在摘果辊轴(7)的周围,以焊接方式周向均匀地固定四根摘果打杆(6);每根摘果打杆(6)为直杆,两端渐倾斜,呈拉长的八字杆,摘果打杆(6)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前端封板(5)和后端封板(8)的两内侧面,四根摘果打杆(6)两端分别焊接在前、后封板上四个端点形成圆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前、后封板的圆片直径;所述摘果辊轴(7)伸出的前后两端,分别经前轴承(2)和后轴承(10)固定在机架上,轴承的外周安装防尘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喂入花生收获防缠绕摘果装置,包括一对相向运转的摘果辊,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摘果辊的摘果辊轴(7)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分别固定圆片形的前端
封板(5)和后端封板(8),在前、后封板之间,在摘果辊轴(7)的周围,以焊接
方式周向均匀地固定四根摘果打杆(6);
每根摘果打杆(6)为直杆,两端渐倾斜,呈拉长的八字杆,摘果打杆(6)
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前端封板(5)和后端封板(8)的两内侧面,四根摘果
打杆(6)两端分别焊接在前、后封板上四个端点形成圆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
于前、后封板的圆片直径;
所述摘果辊轴(7)伸出的前后两端,分别经前轴承(2)和后轴承(10)固定
在机架上,轴承的外周安装防尘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缠绕摘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根摘果
打杆(6)前端焊接在前端封板(5)上四个端点形成圆的最大直径小于前端封
板(5)圆片直径0至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防缠绕摘果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超彭宝良吴惠昌张延化于向涛于昭洋王伯凯高学梅
申请(专利权)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