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稳定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57339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1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稳定杆系统,包括:稳定杆;两个稳定杆胶套,对称套设在所述稳定杆上;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稳定杆胶套固连;两个吊臂,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固连,且所述吊臂为矩形管结构;两个第二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吊臂的另一端固连;两个上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连,另一端分别与车架纵梁固连;两个下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杆的两自由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后桥固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稳定杆系统通过矩形管结构的吊臂及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设置,不但达到了后稳定杆系统轻量化的要求,而且结构稳定,稳定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悬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后稳定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工业战略转型,汽车工业掀起了围绕节能降耗的新一轮技术提升与产品升级,少片簧替代多片簧,空气悬架替代常规悬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少片簧与空悬在降重与提升舒适性的同时,却造成了其承载性能的不足,尤其是侧倾刚度的大幅度降低,对于承受整车大部分载荷的后悬架对侧倾刚度的要求更高。目前国内的重型车,通常只有自卸车后悬架会选配后稳定杆系统,而且现有的后稳定杆系统存在粗、笨、壮、结构不稳定的缺点,不符合轻量化及稳定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符合轻量化和稳定性要求的后稳定杆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后稳定杆系统包括:稳定杆;两个稳定杆胶套,对称套设在所述稳定杆上;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稳定杆胶套固连;两个吊臂,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固连,且所述吊臂为矩形管结构;两个第二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吊臂的另一端固连;两个上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连,另一端分别与车架纵梁固连;两个下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杆的两自由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后桥固连。优选地,所述稳定杆为空心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为U型板结构,并与所述稳定杆胶套过盈配合。更优选地,所述稳定杆胶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边缘相配合的凸起。更优选地,所述吊臂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壁上邻近所述稳定杆的自由端的一侧固连。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为U型板结构,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底壁与所述吊臂螺栓连接。优选地,所述上支架为L型板结构,所述上支架的一直角臂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连,所述上支架的另一直角臂与所述车架纵梁固连。本技术提供的后稳定杆系统通过矩形管结构的吊臂及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设置,不但达到了后稳定杆系统轻量化的要求,而且结构稳定,稳定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后稳定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中标示如下:稳定杆-1,稳定杆胶套-2,凸起-21,第一连接板-3,吊臂-4,第二连接板-5,上支架-6,下支架-7。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后稳定杆系统包括:稳定杆1;两个稳定杆胶套2,对称套设在所述稳定杆1上;两个第一连接板3,分别与所述稳定杆胶套2固连,上述固连可采用本领域熟知的方式实现,例如硫化等;两个吊臂4,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3固连,且所述吊臂4为矩形管结构,矩形管结构的吊臂4不仅重量小,而且结构稳定,占用的空间小,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两个第二连接板5,分别与两个所述吊臂4的另一端固连,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多个连接板(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两个上支架6,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固连,另一端分别与车架纵梁固连,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两个下支架7,一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杆1的两自由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后桥固连,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下支架7与稳定杆1之间铰接连接有利于将振动分散减弱。本技术提供的后稳定杆系统通过矩形管结构的吊臂4及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5的设置,不但达到了后稳定杆系统轻量化的要求,而且结构稳定,稳定性高。为了进一步减小系统的重量,所述稳定杆1为空心结构。为了更有效地将第一连接板3和稳定杆胶套2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板3为U型板结构,并与所述稳定杆胶套2过盈配合。进一步地,为了更方便地将第一连接板3定位在稳定杆胶套2上,所述稳定杆胶套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的边缘相配合的凸起21。进一步地,为了扩大两个吊臂4之间的间距,所述吊臂4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的底壁上邻近所述稳定杆1的自由端的一侧固连,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上述稳定杆1的自由端是指相对邻近吊臂4一侧的自由端,这种设计有利于减小吊臂4和下支架7占用的安装空间,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所述第二连接板5为U型板结构,且所述第二连接板5的底壁与所述吊臂4螺栓连接。为了减小系统的重量,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所述上支架6为L型板结构,所述上支架6的一直角臂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固连,所述上支架6的另一直角臂与所述车架纵梁固连,上述固连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虽然本技术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技术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技术的实质构思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稳定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稳定杆;两个稳定杆胶套,对称套设在所述稳定杆上;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稳定杆胶套固连;两个吊臂,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固连,且所述吊臂为矩形管结构;两个第二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吊臂的另一端固连;两个上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连,另一端分别与车架纵梁固连;两个下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杆的两自由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后桥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稳定杆;
两个稳定杆胶套,对称套设在所述稳定杆上;
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稳定杆胶套固连;
两个吊臂,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固连,且所述吊臂为矩形
管结构;
两个第二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吊臂的另一端固连;
两个上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连,另一端分别与车架纵
梁固连;
两个下支架,一端分别与所述稳定杆的两自由端铰接,另一端分别与
后桥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为
空心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
板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