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2046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13:19
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包括货运通道;仓库;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用于识别集装箱上的识别码;装卸设备,用于将集装箱装入列车或从列车卸载集装箱;主控制端,用于根据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传送的信息控制货运通道、装卸设备对集装箱进行装卸;所述第一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仓库处,所述第二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装卸设备上;所述第一识别探头、多个第二识别探头分别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货运通道动力源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装卸设备的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本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基于RFID技术对每个集装箱进行自动装卸货,有利的提高了货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货运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装卸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的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陆地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站台的设置亦由诸多考究,城市中建筑密度大,往往可供站台使用的面积存在很多限制,如何解决站台占地面积与实际设计要求之间的冲突已成为技术人员重要的研究课题。现有的轨道交通站台,候车室与轨道列车距离较远,在候车室与列车之间通常设置有楼梯、扶梯、天桥等设施,供旅客往返于候车室与列车。因此旅客从检票口检票后需要步行较长的距离才能登上列车,给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当人员较多时,极易造成候车室以及轨道两侧的拥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对于货运列车而言,需要建造一独立的货运站台来提供货物装卸,其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利于货物运输。并且现有的货运站台存在自动化程度低,货物装卸效率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货运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包括货运通道,用于集装箱在仓库与列车之间的传送;仓库,用于集装箱的集散;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用于识别集装箱上的识别码;装卸设备,用于将集装箱装入列车或从列车卸载集装箱;主控制端,用于根据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传送的信息控制货运通道、装卸设备对集装箱进行装卸;所述第一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仓库处,所述第二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装卸设备上;所述第一识别探头、多个第二识别探头分别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货运通道动力源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装卸设备的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进一步,所述识别码为二维码。进一步,所述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为基于RFID技术进行识别的探头。进一步,所述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设置在用于人员、货物分别上下列车的双层站台,所述双层站台中的一层站台为货运层,另一层站台为客运层。进一步,在所述货运层上设置有用于货物上下列车的货运通道,所述货运通道延伸至货运层边缘与列车临近。进一步,所述货运通道包括设置在列车一侧的所述上货通道、设置在列车另一侧的卸货通道、用于将货物从列车一侧推入和/或从列车另一侧推出的所述装卸设备。进一步,所述上货通道包括与列车地板平齐、贯通列车长度方向设置的上货传送带,所述上货传送带包括多段沿着列车长度方向传送的横向上货传送带和多段设置在列车舱门处、自由方向传送的自由上货传送带。进一步,所述上货通道还包括用于辅助货物推入列车、沿着列车宽度方向传送的辅助滚柱,所述辅助滚柱设置在所述上货传送带与列车之间。进一步,所述卸货通道包括多段倾斜设置、沿着列车宽度方向传送的纵向卸货传送带,在所述纵向卸货传送带远离列车的一端设置有一贯通列车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卸货传送带。进一步,在所述横向卸货传送带上设置有用于承接货物并放置到横向卸货传送带上的卸货升降台。综上内容,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本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基于RFID技术对每个集装箱进行自动装卸货,有利的提高了货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货运效率。2、采用双层的站台,人员与货物可分开并同时上下列车,将货运站台与客运站台统一,无需再单独修建货运站台,既节省了站台修建、维护等费用,又减少了站台占地面积,提高人员、货物运输效率。并且通过人货分离,可保证乘客具有更加舒适的上下车环境。3、客运层延伸至轨道或列车旁,乘客可直接在客运层候车厅上下列车,无需再步行较长距离,极大的方便了乘客,也可减少或避免当人员较多时所造成的拥堵,减少安全隐患。4、货运层以及货运通道延伸至轨道或列车旁,货物由传输系统直接传送至列车旁装卸,极大的提高了装卸效率和自动化程度。5、通过设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动装卸设备,货物从列车一侧推入车厢,从列车另一侧被推出车厢,实现了自动化装卸,进一步提高装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装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间小。6、列车两侧设置货运通道,使得装货、卸货可同时进行,提高货物进出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客运层和列车连接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客运层、货运层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客运层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货运层平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客运层1、货运层2、连通道3、固定通道3-1、连接通道3-2、上货通道4、横向上货传送带4-1、自由上货传送带4-2、卸货通道5、纵向卸货传送带5-1、横向卸货传送带5-2、卸货升降台5-3、防跌落挡板5-4、装卸设备6、机器人6-1、底座6-2、机械臂6-3、叉手6-4、滑轨6-5、轨道7、AGV小车8、升降挡板9、辅助滚柱10,集装箱11、检票口12、仓库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为方便说明和读者理解,本说明书所述的“列车长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列车宽度方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实施例一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轨道货运卸货通道,应用于轨道交通站台,实现货运的自动化。如图2至4所示,一种轨道交通站台,包括两层站台,包括底部的第一层站台和顶部的第二层站台,其中第一层站台为货运层2,第二层站台为客运层1,或者所述第一层站台为客运层1,第二层站台为货运层2。客运层1用于乘客上下车,货运层2用于装卸货物,两者分开并且可同时进行。货运层2设置仓库13,用以货物集散。客运层1可设置候车室,乘客可由候车室直接上下车。本技术设置双层的站台,人员与货物可分开并同时上下列车,将货运站台与客运站台统一,无需再单独修建货运站台,既节省了站台修建、维护等费用,又减少了站台占地面积,提高人员、货物运输效率。通过人货分离,可保证乘客具有更加舒适的上下车环境。为进一步提高站台运力以及货物装卸效率,在列车轨道7的两侧均设置有本技术所述的轨道交通站台。乘客或货物可由轨道7两侧的站台分别上下车、装卸货。为便于乘客通行,在轨道7两侧站台之间设置通道,乘客可从列车一侧的站台通往另一侧站台。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一种轨道交通站台,包括两层站台,包括底部的第一层站台和顶部的第二层站台,该两层站台均为客运层1或者均为货运层2。实施例三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轨道交通站台的客运层1、货运层2设置在列车轨道7的两侧,并且客运层1、货运层2延伸至轨道7旁与列车临近。客运层1设置候车室,候车室内设置检票口12,在客运层1与列车之间设置连通道3,乘客可由检票口12进入连通道3至列车内,列车内乘客也可通过连通道3进入站台。客运层1延伸至轨道7或列车旁,乘客可直接在客运层1候车厅上下列车,无需再步行较长距离,极大的方便了乘客,也可减少或避免当人员较多时所造成的拥堵,减少安全隐患。货运层2设置仓库13、货运通道,货运通道铺设至货运层2边缘与列车临靠,货运通道连接仓库13,仓库13的货物可直接由货运通道传送至列车旁进行装卸,从列车卸下的货物也可由货运通道传送至仓库13,再由仓库13向站外运输。仓库13内货物集中装入带有识别装置的集装箱11,各集装箱11被装上货运通道后可自动传送。货运层2以及货运通道延伸至轨道7或列车旁,货物由传输系统直接传送至列车旁装卸,极大的提高了装卸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实施例四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货运通道,用于集装箱在仓库与列车之间的传送;仓库,用于集装箱的集散;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用于识别集装箱上的识别码;装卸设备,用于将集装箱装入列车或从列车卸载集装箱;主控制端,用于根据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传送的信息控制货运通道、装卸设备对集装箱进行装卸;所述第一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仓库处,所述第二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装卸设备上;所述第一识别探头、多个第二识别探头分别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货运通道动力源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装卸设备的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货运通道,用于集装箱在仓库与列车之间的传送;仓库,用于集装箱的集散;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用于识别集装箱上的识别码;装卸设备,用于将集装箱装入列车或从列车卸载集装箱;主控制端,用于根据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传送的信息控制货运通道、装卸设备对集装箱进行装卸;所述第一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仓库处,所述第二识别探头设置在所述装卸设备上;所述第一识别探头、多个第二识别探头分别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货运通道动力源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装卸设备的控制端与主控制端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码为二维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识别探头、第二识别探头为基于RFID技术进行识别的探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设置在用于人员、货物分别上下列车的双层站台,所述双层站台中的一层站台为货运层,另一层站台为客运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轨道货运自动识别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货运层上设置有用于货物上下列车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建英邓小军林鹏姜良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