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混肥及其造粒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0192 阅读:3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混肥及其造粒工艺,利用粘土矿物作为粘结剂,粘土矿物选用蒙脱型凹凸棒石和膨润土,造粒过程中包含有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它既可以是一个向复混肥和粘土矿物的混合物中喷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工艺步骤;也可以是一个将粘土矿物浸泡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改性的工艺步骤;甚至可以同时包括上述两个工艺步骤。其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通常占复混肥总重量的0.001%~2.7%。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复混肥造粒工艺能够有效降低返料,提高系统的生产能力,可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肥料制造
,涉及一种复混肥及其造粒工艺。在复混肥造粒工艺中,常用粘土矿物作为粘结剂、载体和调理剂。由于大多数复混肥厂对所用粘土矿物的种类和比例大多凭经验来确定,所以其复混肥的有效成粒率常常出现不高不稳的现象,致使返料太多,严重影响了复混肥的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混肥及其造粒工艺,采用我国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的粘土矿物,从中筛选出优佳矿物品种及其优佳比例,从而提高复混肥的有效成粒率,降低其生产成本,以克服现有复混肥造粒工艺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复混肥造粒工艺,利用粘土矿物作为粘结剂,其关键是造粒过程中包含有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为了提高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效果,所述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案向复混肥和粘土矿物的混合物中喷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或者,将粘土矿物浸泡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改性;或者,先将粘土矿物浸泡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改性,再向复混肥和经改性后的粘土矿物的混合物中喷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以及实际用量通常与所添加的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过小,就不能明显地提高复混肥的有效成粒率,但用量太大,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复混肥的生产成本,通常情况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可以控制在复混肥总重量的0.001%~2.7%。各种粘土矿物因其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在生产复混肥中作粘结剂,其使用比例对其有效成粒率有显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混肥配方相同,表面活性剂或调理剂使用比例相等的条件下,其有效成粒率都随粘土矿物使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况下,粘土矿物使用比例可以控制在10~15%,在这一比例范围内,复混肥有很好的有效成粒率。为了提高复混肥的有效成粒率,降低返料,上述粘土矿物最好选用蒙脱型凹凸棒石或者膨润土。有资料表明,在复混肥造粒过程中,每吨返料仅耗煤一项增加成本10元以上、若每吨返料在系统中循环一周,电耗、煤耗、设备折旧、工资、管理费等按20元计,对年产5万吨高浓度复混肥的企业而言,传统的造粒工艺,其返料一般在40%左右,即生产10吨复混肥,其中只有6吨产品,另4吨为返料,则每年返料量为3.333万吨。如果返料量由40%降为10%,也即有效成粒率提高30%,则每年返料量降低至0.556万吨,每年减少返料3.333-0.556=2.777万吨,由降低返料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777×20=55.54万元。同时降低返料还可以相应提高系统的生产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上面所介绍的造粒工艺能够得到一种特殊成分的复混肥,它具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所定营养成分,其关键是它含有重量百分比占10~15%的粘土矿物,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上述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可以为复混肥总重量的0.001%~2.7%。上述粘土矿物最好选用蒙脱型凹凸棒石或者膨润土。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在配制成的复混肥中加入1∶1型的高岭石,其高岭石的加入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0%;将上述原料置于造粒设备中,喷浓度为0.01%的聚丙烯酰胺水溶液造粒,聚丙烯酰胺的用量控制在复混肥总重量的0.001%,即按每公斤复混肥喷浓度为0.01%的聚丙烯酰胺水溶液100ml计。实施例二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2∶1型的膨润土进行改性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膨润土浸泡于浓度为9.1%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中,按每公斤膨润土浸泡于2000ml浓度为9.1%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计,浸泡两天后过滤、烘干、粉碎;在配制成的复混肥中加入事先用十六烧基二甲基溴化铵改性后的2∶1型的膨润土,其膨润土的加入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0%,此时相当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占复混肥总重量的1.8%;将上述原料置于造粒设备中,喷水造粒。实施例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进行改性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浸泡于浓度为5.4%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中,按每公斤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浸泡于2000ml浓度为5.4%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计,浸泡两天后过滤、烘干、粉碎;在配制成的复混肥中加入事先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的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其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的加入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5%,此时相当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占复混肥总重量的1.65%;将上述原料置于造粒设备中,喷浓度为0.01%的聚丙烯酰胺水溶液造粒,聚丙烯酰胺的用量控制在复混肥总重量的0.00l%,即按每公斤复混肥喷浓度为0.01%的聚丙烯酰胺水溶液100ml计。实施例四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2∶l型的膨润土进行改性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膨润土浸泡于浓度为9.1%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中,按每公斤膨润土浸泡于2000ml浓度为9.1%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计,浸泡两天后过滤、烘干、粉碎;在配制成的复混肥中加入事先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的2∶l型的膨润土,其膨润土的加入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5%,此时相当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占复混肥总重量的2.7%;将上述原料置于造粒设备中,喷水造粒。实施例五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高岭土进行改性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高岭土浸泡于浓度为0.9%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中,按每公斤高岭石浸泡于2000ml浓度为0.9%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计,浸泡两天后过滤、烘干、粉碎;在配制成的复混肥中加入事先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的高岭土,其高岭土的加入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0%,此时相当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占复混肥总重量的0.18%;将上述原料置于造粒设备中,喷水造粒。实施例六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进行改性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将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浸泡于浓度为5.4%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中,按每公斤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浸泡于2000ml浓度为5.4%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计,浸泡两天后过滤、烘干、粉碎;在配制成的复混肥中加入事先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的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其蒙脱型凹凸棒石粘土的加入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0%,此时相当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用量占复混肥总重量的1.1%;将上述原料置于造粒设备中,喷水造粒利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混肥造粒工艺具有良好的成粒率,特别是当粘土矿物选用蒙脱石型凹凸棒石粘土时,在其用量为复混肥总重量的15%,同时加入适量的调理剂的场合,复混肥的成粒率可高于90%。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混肥造粒工艺能够有效降低返料,提高了系统的生产能力,可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粘土矿物不仅在复混肥中起到了粘结剂的作用,而且它的加入又能使肥料具有缓释的功能,有利于农作物的良好生长。权利要求1.一种复混肥造粒工艺,利用粘土矿物作为粘结剂,其特征是造粒过程中包含有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规定的复混肥造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为向复混肥和粘土矿物的混合物中喷表面活性剂水溶液。3.根据权利要求1规定的复混肥造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为将粘土矿物浸泡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改性。4.根据权利要求1规定的复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混肥造粒工艺,利用粘土矿物作为粘结剂,其特征是造粒过程中包含有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工艺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美芝马毅杰绍宗臣陈捷束中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