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50821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先根据土壤有机质初始含量,确定稳定性碳源与生物活性碳源材料的配伍比例及施用量,以三年为一个技术周期,稳定性碳源材料在第一年结合土壤深翻将三年用量一次性施入,生物活性碳源材料结合土壤深翻或旋耕分每年等量施入,最后按常规方式进行施肥和播种作业。该发明专利技术内容与传统的土壤有机培肥及耕作模式完全不同,能够因地制宜,在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同时,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活力,实现耕地地力与产能同步提升,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在中低产田改造、耕地质量提升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属于农田耕种。


技术介绍

1、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粮食生产和土壤健康的基础,但长期的高强度集约化种植不仅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数量,而且使有机质活力进一步下降,这也成为限制耕地产能的根本原因所在。土壤有机质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外源碳输入的增加以及土壤碳矿化的减少。对于农田生态系统而言,尽管采用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制度能够通过降低有机碳分解速率来促进土壤有机质累积,但是效果有限,且保护性耕作的适用范围往往局限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旱作农田土壤。人为添加外源有机碳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最有效途径,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大幅增加的必要条件是充足的外源有机物质输入。

2、目前,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稳定性腐殖质材料等外源碳源被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但是这些有机培肥措施均存在针对性不强、靶向性不够及应用技术粗糙的问题。有机质数量和质量在维持土壤肥力与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土壤有机质数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团聚体形成、改善土壤孔隙结构性等,而土壤有机质质量的提升则主要通过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稳定性碳源包括生物质炭、泥炭类产品中的至少一种,生物活性碳源材料包括黄腐酸钾有机肥、动物粪肥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质炭是由农作物秸秆经400~500℃高温热裂解制成,干基含碳量不低于3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泥炭类产品是以草本泥炭、藓类泥炭或木本泥炭为有机源制成的土壤有机改良剂,干基含碳量不低于50%。

5.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稳定性碳源包括生物质炭、泥炭类产品中的至少一种,生物活性碳源材料包括黄腐酸钾有机肥、动物粪肥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质炭是由农作物秸秆经400~500℃高温热裂解制成,干基含碳量不低于3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泥炭类产品是以草本泥炭、藓类泥炭或木本泥炭为有机源制成的土壤有机改良剂,干基含碳量不低于5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黄腐酸钾有机肥是以泥炭、褐煤、风化煤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加工形成的生物活性碳源有机肥,以易氧化有机碳表征的干基活性有机碳含量不低于2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动物粪肥是由动物粪便在≥25℃条件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先凤朱安宁信秀丽杨文亮张佳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