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1164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8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包括挤压模具、预锻模具和终锻模具,所述挤压模具包括挤压下模的顶部设置有挤压上模,所述挤压下模的内部设置有挤压毛坯,所述预锻模具包括预锻下模,所述预锻下模的顶部设置有预锻上模,所述预锻下模与预锻上模之间设置有锻件,所述预锻下模的左侧与预锻上模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柱活动连接,所述终锻模具包括终锻下模。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不锈钢阀体在生产时拔长工艺不稳定的问题,该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采用UG三维造型和D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模拟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锻件性能好大大节省了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单座阀体
,具体为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锻压行业的装备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锻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锻件生产向着高精度、高质量、多品种、低消耗、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不锈钢单座阀体,是一种横截面积变化非常大的产品,此产品头部横截面积较大,需要的坯料较多,杆部横截面积较小,需要的坯料较少,且此产品的杆部较长,头部较短。目前不锈钢阀体大多采用传统工艺,出坯采用拔长的方式,不仅材料利用率低,且不锈钢的流动性较弱,以拔长的方式出坯,生产效率低,工艺不稳定,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造成产品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具备工艺稳定和锻件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不锈钢阀体在生产时拔长工艺不稳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包括挤压模具、预锻模具和终锻模具,所述挤压模具包括挤压下模,所述挤压下模的顶部设置有挤压上模,所述挤压下模的内部设置有挤压毛坯,所述预锻模具包括预锻下模,所述预锻下模的顶部设置有预锻上模,所述预锻下模与预锻上模之间设置有锻件,所述预锻下模的左侧与预锻上模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柱活动连接,所述终锻模具包括终锻下模,所述终锻下模的顶部设置有终锻上模,所述终锻上模与终锻下模之间设置有锻件,所述终锻上模的左侧与终锻下模的左侧通过第二连接柱活动连接。模具采用UG三维造型和D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模拟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分析其金属流动走向,并进行模具磨损评估。优选的,所述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一通孔,且第一连接柱的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壁紧密接触。优选的,所述终锻上模和终锻下模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二连接柱的表面与第二通孔的内壁紧密接触。优选的,所述挤压上模的底部与挤压下模的顶部紧密接触,且挤压上模底部的中轴处贯穿至挤压下模的内部。优选的,所述挤压毛坯的表面与挤压下模的内壁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挤压模具、预锻模具、终锻模具、挤压下模、挤压上模、挤压毛坯、预锻下模、预锻上模、锻件、第一连接柱、终锻下模、终锻上模和第二连接柱,解决了不锈钢阀体在生产时拔长工艺不稳定的问题,该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采用UG三维造型和D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模拟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锻件性能好大大节省了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连接柱的设置,起到连接预锻下模和预锻上模的作用,防止预锻下模与预锻上模之间产生间隙,通过第二连接柱的设置,起到连接终锻下模和终锻上模的作用,避免终锻下模和终锻上模之间产生间隙。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挤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挤压下模的主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挤压下模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挤压上模的主视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挤压上模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挤压毛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预锻模具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预锻模具的俯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终锻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终锻模具的俯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锻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1,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包括挤压模具1、预锻模具2和终锻模具3,挤压模具1包括挤压下模4,挤压下模4的顶部设置有挤压上模5,挤压上模5的底部与挤压下模4的顶部紧密接触,且挤压上模5底部的中轴处贯穿至挤压下模4的内部,挤压下模4的内部设置有挤压毛坯6,挤压毛坯6的表面与挤压下模4的内壁接触,预锻模具2包括预锻下模7,预锻下模7的顶部设置有预锻上模8,预锻上模8和预锻下模7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一通孔,且第一连接柱10的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壁紧密接触,预锻下模7与预锻上模8之间设置有锻件9,预锻下模7的左侧与预锻上模8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柱10活动连接,预锻上模8和预锻下模7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一通孔,且第一连接柱10的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壁紧密接触,通过第一连接柱10的设置,起到连接预锻下模7和预锻上模8的作用,防止预锻下模7与预锻上模8之间产生间隙,终锻模具3包括终锻下模11,终锻下模11的顶部设置有终锻上模12,终锻上模12与终锻下模11之间设置有锻件9,终锻上模12的左侧与终锻下模11的左侧通过第二连接柱13活动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柱13的设置,起到连接终锻下模11和终锻上模12的作用,避免终锻下模11和终锻上模12之间产生间隙。使用时,挤压下模4固定在设备下台面的模板上,挤压下模4与挤压上模5上的模板固定,并随上滑块一起运动,成型前,挤压下模4与挤压上模5分开,将加热后的挤压毛坯6放在预锻下模7中,开动压机,预锻上模8随滑块下移与预锻下模7接触,工件成型,当滑块运动到下死点时,成型结束,终锻上模12随滑块向上运动,终锻上模12与终锻下模11分开,工件留在终锻下模11型腔中,终锻下模11顶杆将锻件9顶出后取出工件。综上所述:该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通过设置挤压模具1、预锻模具2、终锻模具3、挤压下模4、挤压上模5、挤压毛坯6、预锻下模7、预锻上模8、锻件9、第一连接柱10、终锻下模11、终锻上模12和第二连接柱13,解决了不锈钢阀体在生产时拔长工艺不稳定的问题。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包括挤压模具(1)、预锻模具(2)和终锻模具(3),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模具(1)包括挤压下模(4),所述挤压下模(4)的顶部设置有挤压上模(5),所述挤压下模(4)的内部设置有挤压毛坯(6),所述预锻模具(2)包括预锻下模(7),所述预锻下模(7)的顶部设置有预锻上模(8),所述预锻下模(7)与预锻上模(8)之间设置有锻件(9),所述预锻下模(7)的左侧与预锻上模(8)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柱(10)活动连接,所述终锻模具(3)包括终锻下模(11),所述终锻下模(11)的顶部设置有终锻上模(12),所述终锻上模(12)与终锻下模(11)之间设置有锻件(9),所述终锻上模(12)的左侧与终锻下模(11)的左侧通过第二连接柱(13)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包括挤压模具(1)、预锻模具(2)和终锻模具(3),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模具(1)包括挤压下模(4),所述挤压下模(4)的顶部设置有挤压上模(5),所述挤压下模(4)的内部设置有挤压毛坯(6),所述预锻模具(2)包括预锻下模(7),所述预锻下模(7)的顶部设置有预锻上模(8),所述预锻下模(7)与预锻上模(8)之间设置有锻件(9),所述预锻下模(7)的左侧与预锻上模(8)的左侧通过第一连接柱(10)活动连接,所述终锻模具(3)包括终锻下模(11),所述终锻下模(11)的顶部设置有终锻上模(12),所述终锻上模(12)与终锻下模(11)之间设置有锻件(9),所述终锻上模(12)的左侧与终锻下模(11)的左侧通过第二连接柱(13)活动连接。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单座阀体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模具采用UG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礼宾葛力华岳喜斌汪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大中京锻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