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引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90798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8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线引导装置,实现作业性的提高。电线引导装置(A)具有:电线引导体(10),通过将多个链节部件(11)连结成一列而能够弯曲变形,线束(25)(电线)插通于该电线引导体(10)的内部;自粘合性布料(20),具有伸缩性,在周向上卷绕于电线引导体(10)而包围电线引导体(10);以及夹子(21)(固定单元),用于将自粘合性布料(20)固定于电线引导体(10)。自粘合性布料(20)通过在周向上卷绕而包围电线引导体(10),因此即使电线引导体(10)是长条状,也能够简单地作业。另外,自粘合性布料(20)通过夹子(21)被固定于链节部件(11),因此无需担心从电线引导体(10)脱落或卷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线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车身与滑动门之间大致水平地架设的电线引导装置。电线引导装置构成为具有将多个链节部件连结成一列的形态的能够弯曲变形的电线引导体、用于将电线引导体的一个端部连结到车身的车身侧托架以及用于将电线引导体的另一个端部连结到滑动门的门侧托架。将用于向装备于滑动门的电气安装件等供电的线束插通到电线引导体和两个托架。对电线引导体包上以防尘、防水为目的的橡胶套。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74307号公报橡胶套呈方筒状,通过使其相对于电线引导体而在其长度方向上滑动来进行包围。因此,如果电线引导体的长度尺寸变大,则难以进行将橡胶套包在电线引导体上的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根据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作业性的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通过将多个链节部件连结成一列而构成为能够弯曲变形,电线插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内部;自粘合性布料,具有伸缩性,在周向上卷绕于所述电线引导体而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以及固定单元,用于将所述自粘合性布料固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自粘合性布料通过在周向上卷绕来包围电线引导体,因此即使电线引导体是长条状,也能够简单地进行作业。另外,自粘合性布料通过固定单元而被固定于电线引导体,因此无需担心从电线引导体偏离或者卷起。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的自粘合性布料是使天然橡胶等自粘合剂附着于由纺织布等构成的布状基材而成的,定义为如果使自粘合性布料彼此紧贴,则保持为相互密合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电线引导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夹子安装于链节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电线引导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2的电线引导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固定用链节部件的主视图。图6是固定用链节部件的侧视图。图7是电线引导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a)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固定单元是夹子,该夹子是与上述链节部件及上述自粘合性布料分体的构件,在所述夹子与上述链节部件之间夹住上述自粘合性布料。根据该结构,如果将夹子安装于自粘合性布料的外侧,则能够将自粘合性布料固定于链节部材。(b)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在(a)中,也可以是,上述夹子具有卡定突起,该卡定突起卡定于将上述链节部件彼此连结的连结部的凹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卡定突起嵌入到连结部的凹部,能够防止夹子从链节部件脱落。(c)在本专利技术的电线引导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固定单元是能够与上述自粘合性布料卡定且一体地形成于上述链节部件的钩挂部。根据该结构,将作为固定单元的钩挂部一体地形成于链节部件,因此与将固定单元设为与链节部件分体的构件的情况相比,构件件数可以较少。<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3,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电线引导装置A架设于车身(省略图示)与对车身的侧面的乘降口进行开闭的滑动门(省略图示)之间、或者车身的舱室地板面(省略图示)与滑动座椅(省略图示)之间等。电线引导装置A构成为具有1根细长的电线引导体10、用于保护电线引导体10的自粘合性布料20以及用于将自粘合性布料20固定于电线引导体10的夹子21(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固定单元)。将用于向装备于滑动门的电动窗、滑动座椅的靠背调节装置等电气安装件供电的线束25(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电线)插通到电线引导装置A(电线引导体10)内。线束25是将作为供电用的导电路径而发挥功能的多根被覆电线(省略图示)束起而构成的。<电线引导体10>电线引导体10是将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多个链节部件11连结成一列并且能够相对地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而构成的。链节部件11具有上板部12、下板部13和左右两侧板部14,整体上呈方筒状。在上板部12和下板部13中的、电线引导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的轴承孔16的上下一对轴承侧连结部15。在上板部12中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在上表面突出形成有轴部18的轴侧连结部17(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连结部),在下板部13中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在下表面突出形成有轴部18的轴侧连结部17(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连结部)。相邻的链节部件11彼此通过使上下一对轴部18嵌合到上下一对轴承孔16,以上下方向的轴为中心而能够相对地向水平方向转动地连结。在使轴部18与轴承孔16嵌合了的状态下,上侧的轴部18的上表面和下侧的轴部18的下表面分别在轴承孔16的内部向上方和下方露出。并且,在上侧的轴部18的上表面和下侧的轴部18的下表面,分别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形成有呈与轴部18同心状的圆形的凹部19。该凹部19是以减小壁厚(为了抑制模具成型时的被称为缩痕的轴部18的变形而使轴部18的壁厚变薄)为目的而形成的,但也兼备作为后述的使夹子21卡定的单元的功能。<自粘合性布料20>自粘合性布料20是使天然橡胶等自粘合剂(省略图示)附着于由纺织布等构成的布状基材的两面而成的。此外,自粘合剂也可以仅附着于布状基材的单面。作为布状基材,使用具有伸缩性的纺织布、无纺布。作为布状基材的原料,能够使用棉(棉花)、丝绸、麻等天然纤维、聚酯、聚酰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纤维、乙酸酯纤维等半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等。布状基材呈大致方形的片状。布状基材的长边设定为与电线引导体10的长度基本相同的尺寸。布状基材的短边设定为对电线引导体10(链节部件11)的周长添加重叠余量而得到的尺寸。在这里,周长是指将上板部12的宽度尺寸、下板部13的宽度尺寸及左右两侧板部14的高度尺寸相加而得到的尺寸。另外,重叠余量是指例如与上板部12或者下板部13的宽度尺寸或者侧板部14的高度尺寸相当的尺寸。自粘合剂具有能够使自粘合剂彼此结合的粘接性。另外,自粘合剂还具有对于布状基材也发挥结合力的粘接性。该自粘合剂的粘接力是在被施加不使布状基材破损的程度的拉伸力时解除自粘合剂彼此的结合、自粘合剂与布状基材的结合那样的强度。另外,作为自粘合剂的原料,能够使用天然橡胶、将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混合而成的橡胶、丙烯酸系聚合体等。自粘合性布料20将其长边设在沿着电线引导体1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地卷绕于电线引导体10的外表面,长边侧的2个缘部中的一个缘部重叠并紧贴于另一个缘部的外表面。这2个缘部重叠的区域的宽度尺寸(或者高度尺寸)是与上述重叠余量相当的尺寸。然后,通过自粘合剂的粘接力,自粘合性布料20的沿着长边的2个缘部结合,自粘合性布料20成为在全周且全长的范围包围电线引导体10的状态。此外,考虑使长边侧的2个缘部重叠时等的作业性,自粘合性布料20能够反复进行紧贴和剥离。<夹子21>夹子21由合成树脂制品构成,是与链节部件11和自粘合性布料20分体的单一构件。夹子2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主体部22、从主体部22的上下两端水平地延伸的上下一对臂部23、从上侧的臂部23的延伸端向下突出的卡定突起24以及从下侧的臂部23的延伸端向上突出的卡定突起24。夹子21以相对于链节部件11夹着自粘合性布料20的状态被组装。此时,夹子21以相对于1个链节部件11从左右两侧对称地进行夹持的方式设置一对。另外,安装夹子21的链节部件11位于电线引导体10的末端或者位于电线引导体10的长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线引导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通过将多个链节部件连结成一列而构成为能够弯曲变形,电线插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内部;自粘合性布料,具有伸缩性,在周向上卷绕于所述电线引导体而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以及固定单元,用于将所述自粘合性布料固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09 JP 2015-1775331.一种电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通过将多个链节部件连结成一列而构成为能够弯曲变形,电线插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内部;自粘合性布料,具有伸缩性,在周向上卷绕于所述电线引导体而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以及固定单元,用于将所述自粘合性布料固定于所述电线引导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是夹子,该夹子是与所述链节部件及所述自粘合性布料分体的构件,在所述夹子与所述链节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浩上野刚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