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型加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3312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6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溢流型加氧装置,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加氧装置对水培液加氧效果差的问题。本溢流型加氧装置设于由水槽和水泵构成的植物种植器的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进水管与水槽连通,植物种植器的回水管与水槽连通,它包括至少一个加氧单元,加氧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其上端具有封盖、下端具有堵头的直管,直管上设有分别位于直管两端处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管连通,直管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直管内的水培液体充氧的充氧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加氧效果好、可过滤水培液体中部分杂质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种植
,涉及一种溢流型加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物质上的追求外,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园艺种植能够把人们从繁复的工作和生活中解救出来。然而,传统的土培方式不仅在拥挤的城市中难以实现和推广,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结果,从而使消费者对于种植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家用植物种植器应运而生。为保证植物的存活率,需要给植物补充水分和营养液。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水槽来盛装营养液和水,并通过水泵将水槽内的液体泵送至植物种植器内,植物种植器中液体达到一定高度后又经过回流管重新回流到水槽内。植物的生长需要氧气,尤其以植物的根部吸收最为明显。传统的植物种植器未设置加氧装置,植物需要的氧气主要从空气中获取,对于高海拔等一些缺氧的环境,植物生长不能获得需要的氧气,出现植物生长缓慢甚至枯竭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采用额外的加氧装置来为营养液和水中充氧,使用时将加氧装置的出氧管放入到水槽内,可将氧气加入到水中,随后流到植物种植器内由植物根部吸收。当氧气进入到水槽内时,无法被长久保留,与水的接触时间短,溶入水中的氧气量少,经水泵泵送时水与叶轮产生撞击,使水中的氧气进一步丢失,达到根部使水中的氧气已经极为稀少,同样不能有效解决植物缺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对水培液体增氧效果好的溢流型加氧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溢流型加氧装置,设于由水槽和水泵构成的植物种植器的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进水管与水槽连通,植物种植器的回水管与水槽连通,所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加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氧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其上端具有封盖、下端具有堵头的直管,所述的直管上设有分别位于直管两端处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管连通,所述直管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直管内的水培液体充氧的充氧结构。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充氧结构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本体和设于直管外部的氧气源,所述本体的密度大于水培液体的密度,所述本体的空腔与氧气源通过一穿上于封盖上的胶管连通,所述本体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内端与本体空腔连通的微孔。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本体为微孔气泡石。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氧气源为打氧机。这种打氧机和微孔气泡石在水产养殖中用得比较多,其主要作用是打氧机制造氧气,经胶管将氧气输送到微孔气泡石内,由微孔气泡石的微孔进入到水培液体内,为水培液体增加氧气。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加氧单元为1个,该加氧单元中直管的出水口与植物种植器连通。其中进水口位于直管的下端处,出水口位于直管的上端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进水口位于直管的上端处,出水口位于直管的下端处。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加氧单元为2个且串联设置,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加氧单元的出水口与植物种植器连通。为了减少接管的长度,第一加氧单元中直管的进水口位于下端处,出水口位于上端处;第二加氧单元中直管的进水口位于上端处,出水口位于下端处,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与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等高且相对设置。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加氧单元为3个且串联设置,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加氧单元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第三加氧单元的进水口连通,第三加氧单元的出水口与植物种植器连通。同样为了减少接管的长度,第一加氧单元中直管的进水口位于下端处,出水口位于上端处;第二加氧单元中直管的进水口位于上端处,出水口位于下端处;第三加氧单元中直管的进水口位于下端处,出水口位于上端处;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与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等高且相对设置,第二加氧单元的出水口与第三加氧单元的进水口等高且相对设置。水培液体在第一加氧单元内竖直向上运动,在第二加氧单元内竖直向下运动,在第三加氧单元内竖直向上运动。在上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中,所述的加氧单元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位于不同加氧单元中的本体与同一氧气源连通。本加氧装置中对水泵具有功率限制,使进入到加氧单元中的水培液体不能从直管上端的封盖处流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溢流型加氧装置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打氧机和微孔气泡石对水培液体进行微孔打氧,能很好的改善水体环境,由于增氧过程为立体增氧,使氧气能更加充分的溶入到水培液体内,使位于直管下部水培液体的溶氧量也比较充足,水培液体富含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且该装置设置在水泵的后方,在将营养液泵送过来后再溶氧,溶入的氧气不易从水培液体内脱离;由于该装置采用立体溢流结构,能过滤掉水培液体中部分杂质,减缓水流对植物的影响,其下方设置堵头,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取下堵头将内部杂质进行清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封盖;2、堵头;3、直管;4、进水口;5、出水口;6、本体;7、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本溢流型加氧装置,设于由水槽和水泵构成的植物种植器的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进水管与水槽连通,植物种植器的回水管与水槽连通,如图1所示,溢流型加氧装置包括一个加氧单元,加氧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其上端具有封盖1、下端具有堵头2的直管3,直管3上设有分别位于直管3两端处的进水口4和出水口5,进水口4与水泵的出水管连通,出水口5与植物种植器连通,直管3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直管3内的水培液体充氧的充氧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水口4位于直管3的下端处,出水口5位于直管3的上端处。如图1所示,充氧结构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本体6和设于直管3外部的氧气源,本体6的密度大于水培液体的密度,本体6的空腔与氧气源通过一穿上于封盖1上的胶管连通,本体6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内端与本体6空腔连通的微孔。本实施例中,本体6为微孔气泡石。本实施例中,氧气源为打氧机。这种打氧机和微孔气泡石在水产养殖中用得比较多,其主要作用是打氧机制造氧气,经胶管将氧气输送到微孔气泡石内,由微孔气泡石的微孔进入到水培液体内,为水培液体增加氧气。本加氧装置中对水泵具有功率限制,使进入到加氧单元中的水培液体不能从直管3上端的封盖1处流出。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2所示,加氧单元为2个且串联设置,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5通过接管7与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4连通,第二加氧单元的出水口5与植物种植器连通。为了减少接管7的长度,如图2所示,第一加氧单元中直管3的进水口4位于下端处,出水口5位于上端处;第二加氧单元中直管3的进水口4位于上端处,出水口5位于下端处,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4与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5等高且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位于不同加氧单元中的本体6与同一氧气源连通。实施例三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3所示,加氧单元为3个且串联设置,第一加氧单元的出水口5通过接管7与第二加氧单元的进水口4连通,第二加氧单元的出水口5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溢流型加氧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溢流型加氧装置,设于由水槽和水泵构成的植物种植器的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进水管与水槽连通,植物种植器的回水管与水槽连通,所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加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氧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其上端具有封盖(1)、下端具有堵头(2)的直管(3),所述的直管(3)上设有分别位于直管(3)两端处的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的进水口(4)与水泵的出水管连通,所述直管(3)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直管(3)内的水培液体充氧的充氧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流型加氧装置,设于由水槽和水泵构成的植物种植器的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进水管与水槽连通,植物种植器的回水管与水槽连通,所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加氧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氧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其上端具有封盖(1)、下端具有堵头(2)的直管(3),所述的直管(3)上设有分别位于直管(3)两端处的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的进水口(4)与水泵的出水管连通,所述直管(3)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直管(3)内的水培液体充氧的充氧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氧结构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本体(6)和设于直管(3)外部的氧气源,所述本体(6)的密度大于水培液体的密度,所述本体(6)的空腔与氧气源通过一穿上于封盖(1)上的胶管连通,所述本体(6)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内端与本体(6)空腔连通的微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流型加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6)为微孔气泡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华周海军邓金松何恩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耀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