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16674 阅读:4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7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卸料斗和收尘单元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底部设有滑轮,所述卸料斗由内仓和外仓构成,所述内仓包括上部的挡料墙和下部的内料斗锥体,所述外仓包括上部的挡风墙和下部的外料斗锥体,所述内料斗锥体和外料斗锥体底部开口,所述挡风墙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新型移动式卸料斗能极大的提高卸船作业效率,此外,还能有效地改善了门机抓卸料时产生的粉尘溢出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卸料转运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及货物吞吐量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在码头卸船作业中,门座式起重机通过抓斗将物料装至卸料斗缓冲储存,再从底部放料至输送胶带机,传统的门机卸料斗设计于固定位置,当作业半径较大时,卸船机需不断地移动来调节抓斗定位,增加了人工操作频繁度,影响卸船效率。且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卸船机的料斗处必须采取除尘装置,用以清除在卸料时产生的粉尘。目前,常采用的负压除尘设计是通过在外料斗壁上开收尘口或顶部设置挡风墙(罩)吸收粉尘气流至除尘器及外排风机,但是这种形式由于收尘区域敞开过大及粉尘扬起速度过快而导致收尘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可跟随卸船机移动的卸料斗,并具有良好的收尘效果,减少粉尘溢出,改善码头生产环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卸料斗和收尘单元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底部设有滑轮,所述卸料斗由内仓和外仓构成,所述内仓包括上部的挡料墙和下部的内料斗锥体,所述外仓包括上部的挡风墙和下部的外料斗锥体,所述内料斗锥体和外料斗锥体底部开口,所述挡风墙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连接。所述支架上固定有胶带机,所述外料斗锥体的底部开口位于胶带机的运输皮带上方。所述内料斗锥体位于外料斗锥体的上方,所述外料斗锥体底部开口由第一溢流口和第一缓冲托板构成半开口结构。所述内料斗锥体底部开口处设有分料格栅,所述分料格栅为凸起的锥形结构。所述外料斗锥体侧面与分流器连通,所述分流器底部由第二溢流口和第二缓冲托板构成半开口结构,所述第二溢流口位于运输皮带上方。所述分流器内壁的上部设有减速板。所述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的两侧均设有内侧导流挡板,所述内侧导流挡板由支撑板固定在运输皮带上方。所述卸料斗顶部设有盖板,所述卸料斗顶部的其中一侧设有缺口。所述收尘单元设有两个,且位于卸料斗的两侧,所述挡风墙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抽尘孔,两个所述抽尘孔分别通过抽尘管道与两个收尘单元连接。所述运输皮带上方设有防尘罩内,所述防尘罩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连接。本技术新型移动式卸料斗能极大的提高卸船作业效率,此外,还能有效地改善了门机抓卸料时产生的粉尘溢出现象。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说明书中每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新型移动式卸料斗结构示意图;图2、3为卸料斗下料口与胶带机连接示意图;图4、5为卸料斗结构示意图;图6为卸料斗内部粉尘气流方向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卸料斗;2、收尘单元;3、支架;11、挡料墙;12、内料斗锥体;13、分料格栅;14、挡风墙;15、外料斗锥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新型移动式卸料斗的卸料斗1和收尘单元2固定在支架3上,所述支架3底部设有滑轮,支架3为整体钢结构平台,滑轮可在码头卸船机轨道上移动,通过连接杆由门机(或桥式装卸机等)提供拉力,实现新型移动式卸料斗的可移动式作业。当卸船机作业半径较大,卸料斗1与卸船机间的相对固定可使抓斗在抓、放物料时无需来回在轨道上移动,提高工作效率。如图4-6所示,卸料斗1由内仓和外仓构成,其中内仓包括上部的挡料墙11和下部的内料斗锥体12,外仓包括上部的挡风墙14和下部的外料斗锥体15,内仓和外仓之间的外仓底部构成一个暂时存储物料的空间,内仓和外仓之间的间隙构成吸尘通道,内料斗锥体12和外料斗锥体15底部开口用于落料,挡风墙14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2连接。挡风墙14和挡料墙11构成的卸料斗1上部,其顶部具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盖板形成密闭空间,卸料斗1上部的上檐一侧具有缺口,该缺口处的挡风墙14和挡料墙11均矮于其他侧的挡风墙14和挡料墙11,缺口方便进料。内料斗锥体12底部开口处设有分料格栅13,分料格栅13为凸起的锥形结构。作用是增加物料向四周的分散度。当卸船机的抓斗抓取物料从料斗上方或侧边卸料后,物料经内料斗锥体12和分料格栅13进入外料斗锥体15,此时粉尘扬起并向四周负压区扩散,最后沿着挡风墙14与挡料墙11间形成的风道向上通向收尘开孔处进入收尘单元2。这样的吸尘结构能够避免了收尘区域敞开过大造成收尘负压不足的问题,并且形成的气流方向呈U字型,与粉尘扩散和溢出方向相吻合,具有较好的收尘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吸尘效果,卸料斗1采用双收尘单元2布置,收尘单元2设有两个且位于卸料斗1的两侧,挡风墙14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抽尘孔,两个抽尘孔分别通过抽尘管道与两个收尘单元2连接,可以避免料斗两侧产生的负压不均衡现象,粉尘在料斗内风速可控制在3~4m/s之内,与传统的敞口风罩式收尘相比,扬尘点吸捕速度更大,收尘效果更好。支架3上固定有胶带机,如图2、3所示,外料斗锥体15的底部开口位于胶带机的运输皮带上方,运输皮带由凸起的缓冲托辊支撑,使落料区域的皮带从该托辊上通过运转,实现了导料槽(即卸料点)相对于胶带机的移动。内料斗锥体12位于外料斗锥体15的上方,这样能够增大缓存物料的容量,针对熟料等易扬尘物料,料仓底部下料溜子还可以设计成溢流料箱式结构,避免物料直接冲击皮带,实现输送转运环节的“缓冲、降尘”效果,即外料斗锥体15底部开口由第一溢流口和第一缓冲托板构成半开口结构。在外料斗锥体15出口采用溢流口结构和缓冲托板,减少出料对下游皮带机产生冲击,溢流口具有非动力限流作用,保证粉料入皮带机连续稳定,外料斗锥体15有一定的削峰存料作用,防止皮带机瞬时过载溢料。对于大输送量的粉体物料,增加分流器,即外料斗锥体15侧面与分流器连通,分流器即一个密封滑道,分流器底部设有第二溢流口和第二缓冲托板,也构成一个半开口结构,第二溢流口位于运输皮带上方,由于沿皮带机输送方向增加一个分料口,使粉料分两处落入皮带机,增加皮带面粉料层高度,提高输送能力。同时在分流器顶侧增加减速板,防止粉体物料波动大量涌出。常规皮带机导料槽密封效果无法满足粉体物料输送,则在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的两侧均设有内侧导流挡板,两个内侧导流挡板构成一个上开口大下开口小的梯形结构,内侧导流挡板由支撑板固定在运输皮带上方,设置内侧导流挡板能改善粉体物料在皮带机截面的堆积形状,使物料尽可能在胶带机的中心槽内输送,避免溢料。此外,运输皮带密封在防尘罩内,防尘罩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2连接,使导流挡板内侧腔体产生负压,完全实现粉体物料输送转运环节的“缓冲、稳流、降尘”的效果。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新型移动式卸料斗

【技术保护点】
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其特征在于:卸料斗和收尘单元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底部设有滑轮,所述卸料斗由内仓和外仓构成,所述内仓包括上部的挡料墙和下部的内料斗锥体,所述外仓包括上部的挡风墙和下部的外料斗锥体,所述内料斗锥体和外料斗锥体底部开口,所述挡风墙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其特征在于:卸料斗和收尘单元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底部设有滑轮,所述卸料斗由内仓和外仓构成,所述内仓包括上部的挡料墙和下部的内料斗锥体,所述外仓包括上部的挡风墙和下部的外料斗锥体,所述内料斗锥体和外料斗锥体底部开口,所述挡风墙通过抽尘管道与收尘单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固定有胶带机,所述外料斗锥体的底部开口位于胶带机的运输皮带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料斗锥体位于外料斗锥体的上方,所述外料斗锥体底部开口由第一溢流口和第一缓冲托板构成半开口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料斗锥体底部开口处设有分料格栅,所述分料格栅为凸起的锥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移动式卸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料斗锥体侧面与分流器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长乐周长华汪克春张邦松周树强刘永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