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99497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由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横截面呈扇形的支撑块组成,支撑块的侧棱形成弧形凹槽,支撑块由扇形半径依次减小的连接部、支撑部和过渡部形成,连接部的端面形成沿径向设置的主轴槽,主轴槽槽底形成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的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装夹问题,减小了装夹变形,实现了可靠装夹,为保证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加工质量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工件夹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
技术介绍
弱刚性长筒类零件车削加工的难点是工件在装夹过程中由于装夹产生装夹变形,导致成活尺寸超差,如何既实现装夹可靠又避免变形是保证零件加工精度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弱刚性长筒类零件在装夹过程中容易产生装夹变形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由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横截面呈扇形的支撑块组成,支撑块的侧棱形成弧形凹槽,支撑块由扇形半径依次减小的连接部、支撑部和过渡部形成,连接部的端面形成沿径向设置的主轴槽,主轴槽槽底形成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支撑块扇形结构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所述凹槽的弧形槽底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所述支撑部的扇形半径与零件内径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装夹问题,减小了装夹变形,实现了可靠装夹,为保证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加工质量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其中:1支撑块2凹槽3连接部4过渡部5支撑部6主轴槽7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由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横截面呈扇形的支撑块1组成,支撑块1的侧棱形成弧形凹槽2,支撑块1由扇形半径依次减小的连接部3、支撑部5和过渡部4形成,连接部3的端面形成沿径向设置的主轴槽6,主轴槽5槽底形成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的通孔7。所述支撑块1扇形结构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所述凹槽2的弧形槽底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所述支撑部5的扇形半径与零件内径相同。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横截面呈扇形的支撑块1拼接形成圆柱体,连接部3端面的形成主轴槽6,且主轴槽5槽底设置有通孔7,便于通过螺栓实现支撑块1与机床主轴进行联接,依靠机床主轴的运动实现对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装夹。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装夹:在加工前,夹紧装置处于放松状态,即三个支撑块1互相靠近紧贴,将零件套装于夹紧装置外部,通过程序代码控制,并在机床主轴的液压驱动下,使得120°均匀分布的三个支撑块1向外扩张,实现对零件的夹紧。放松:在加工完成后,通过程序代码控制,并在机床主轴的液压驱动,使得120°均匀分布的三个支撑块1向内收缩,零件与夹紧装置脱离。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装夹问题,减小了装夹变形,实现了可靠装夹,为保证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加工质量奠定了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横截面呈扇形的支撑块(1)组成,支撑块(1)的侧棱形成弧形凹槽(2),支撑块(1)由扇形半径依次减小的连接部(3)、支撑部(5)和过渡部(4)形成,连接部(3)的端面形成沿径向设置的主轴槽(6),主轴槽(5)槽底形成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的通孔(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弱刚性长筒类零件的内撑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横截面呈扇形的支撑块(1)组成,支撑块(1)的侧棱形成弧形凹槽(2),支撑块(1)由扇形半径依次减小的连接部(3)、支撑部(5)和过渡部(4)形成,连接部(3)的端面形成沿径向设置的主轴槽(6),主轴槽(5)槽底形成至少一个沿轴向设置的通孔(7)。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艳青周润锋赵红连宋子龙王广新陈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