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5680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集束管道,所述集束管道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相通的多根集束管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的第二管道,其中每根集束管包括入口分流段、与所述入口分流段相连的直管段以及与所述直管段相连的出口汇流段,且所述入口分流段与所述第一管道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换热器,结构简单,不易堵塞,清洗吹扫方便,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的
,尤其是指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一种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流体经过换热器,以达到满足工艺条件需要的目的,换热器通常在供暖、热水器、化工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能源问题的日益关注,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换热器作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其结构的设计尤为重要。常见的换热器如螺旋盘管换热器,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及置于其中的螺旋盘管组成。其特点是结构紧凑、传热系数较大,但是管内清洗较困难。若所述换热器长期运行会导致设备内部堵塞,从而使效率降低、能耗增加、寿命缩短;另外管内的污垢若不能被及时地清除,也会面临设备维修、停机或者报废更换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螺旋盘管换热器清洗不便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易堵塞、清洗吹扫方便,且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换热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集束管道,所述集束管道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相通的多根集束管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的第二管道,其中每根集束管包括入口分流段、与所述入口分流段相连的直管段以及与所述直管段相连的出口汇流段,且所述入口分流段与所述第一管道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连。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根集束管围绕所述壳体沿轴向均匀分布。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设有翅片。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翅片的形状为矩形、环形、三角形或者针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不同形状的所述翅片交叉分布在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根集束管的直管段之间相互并联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为圆柱型、锥型或抛物线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束管道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介质通道,所述集束管道形成第二介质通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是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壳体内的第一介质由所述第一介质入口进入,与第二介质逆流换热后由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流出;所述壳体内设有集束管道,所述集束管道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相通的多根集束管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的第二管道,使所述集束管道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介质通道,所述集束管道形成第二介质通道,通过在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输入介质进行逆流换热;其中每根集束管包括入口分流段、与所述入口分流段相连的直管段以及与所述直管段相连的出口汇流段,换热过程中第二介质由所述第二介质入口进入集束管道,而后分流至各直管段,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第一介质进行逆流换热,最终由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排出;所述入口分流段与所述第一管道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连,因此与螺旋盘管换热器结构相比,其结构简单、不易堵塞污垢、方便清洗、吹扫和维修;同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管道变形量较小,因此对所需管道材质的要求也较低,加工周期短,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成本。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所述换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换热器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集束管直管段的外表面设有翅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11和第一介质出口12,所述壳体10内设有集束管道20,所述集束管道20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21的第一管道22、与所述第一管道22相通的多根集束管23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23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24的第二管道25,其中每根集束管23包括入口分流段231、与所述入口分流段231相连的直管段232以及与所述直管段232相连的出口汇流段233,且所述入口分流段231与所述第一管道22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233与所述第二管道25相连。上述是本技术的核心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11和第一介质出口12,所述壳体10内的第一介质由所述第一介质入口11进入,与第二介质逆流换热后由所述第一介质出口12流出;所述壳体10内设有集束管道20,所述集束管道20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21的第一管道22、与所述第一管道22相通的多根集束管23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23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24的第二管道25,使所述集束管道20和所述壳体10之间形成第一介质通道,所述集束管道20形成第二介质通道,通过在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输入介质进行逆流换热;其中每根集束管23包括入口分流段231、与所述入口分流段231相连的直管段232以及与所述直管段232相连的出口汇流段233,换热过程中第二介质由所述第二介质入口21进入集束管道,而后分流至各直管段232,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第一介质进行逆流换热,最终由所述第二介质出口24排出;所述入口分流段231与所述第一管道22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233与所述第二管道25相连,因此与螺旋盘管换热器结构相比,其结构简单、不易堵塞污垢、方便清洗、吹扫和维修;同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管道变形量较小,因此对所需管道材质的要求也较低,加工周期短,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成本。所述多根集束管20围绕所述壳体10沿轴向均匀分布,有利于在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输入介质后进行逆流换热,保证换热的均匀。为了增加换热面积,可以在所述直管段232的外表面进行表面扩展处理。具体地,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所述直管段232的外表面设有翅片2320,所述翅片的形状为矩形、环形、三角形或者针形,不同形状的所述翅片2320交叉分布在所述直管段232的外表面。如此不仅增加了换热面积,而且由于流道的改变也增加了管壁外流体的扰动,而增加扰动相当于让流体从层流状态变为湍流状态,在湍流状态下所述壳体10内介质混合更好,换热效率高,因此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也可以在所述直管段232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同样达到增加换热面积和内外流体的扰动,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所述多根集束管23的直管段232之间相互并联设置,有利于各管段内部介质与周围的介质进行独立换热。若在某一管段出现问题时,对其他管段的换热影响较小,从而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为了方便介质的流通,所述第一管道22以及所述第二管道25为圆柱型、锥型或抛物线型,从而有利于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之间的换热。所述集束管道20和所述壳体10之间形成第一介质通道,所述集束管道20形成第二介质通道,其中所述介质是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从而有利于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逆流换热。综上,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在本技术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集束管道,所述集束管道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相通的多根集束管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的第二管道,其中每根集束管包括入口分流段、与所述入口分流段相连的直管段以及与所述直管段相连的出口汇流段,且所述入口分流段与所述第一管道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集束管道,所述集束管道包括具有第二介质入口的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相通的多根集束管以及与所述多根集束管相通的具有第二介质出口的第二管道,其中每根集束管包括入口分流段、与所述入口分流段相连的直管段以及与所述直管段相连的出口汇流段,且所述入口分流段与所述第一管道相连,所述出口汇流段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集束管围绕所述壳体沿轴向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段的外表面设有翅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敏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