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递乐专利>正文

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05505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包括: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上盖板(105)、上模座(106)、限位柱(107)、凹模版(108)、反挤圈(109)、下模座(110)、下承板(111),其中,所述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上盖板(105)、上模座(106)、凹模版(108)构成上模凹模部件;所述下模座(110)、下承板(111)、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反挤圈(109)构成下模凸模部件,两者通过限位柱(107)相连接,其中,所述下模凸模部件在模具运行中,与上模内脱夹紧产品(2)进入凹模内,而后反挤圈(109)挤压产品的折弯角上多余的产品厚度,使其让材料流动,弥补产品因成型所形成的R,把产品外R挤成尖角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基于拉伸件中产品外R较大问题,现今大都可做到R=产品料厚,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尖角的需求,因此设计一套新型反挤压产品外R结构,使其能达到产品外R成尖角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包括: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上盖板(105)、上模座(106)、限位柱(107)、凹模版(108)、反挤圈(109)、下模座(110)、下承板(111),其中,所述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上盖板(105)、上模座(106)、凹模版(108)构成上模凹模部件;所述下模座(110)、下承板(111)、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反挤圈(109)构成下模凸模部件,两者通过限位柱(107)相连接,其中,所述下模凸模部件在模具运行中,与上模内脱夹紧产品(2)进入凹模内,而后反挤圈(109)挤压产品的折弯角上多余的产品厚度,使其让材料流动,弥补产品因成型所形成的R,把产品外R挤成尖角状态。优选的是,下模弹簧箱的弹力大于上弹簧箱的弹力。本技术反挤压单冲模,拉伸件成型后外R角的挤尖结构。保护拉伸产品外R反挤型的优质结构,稳定实用性强。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技术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图1是本技术反挤压单冲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包括: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上盖板(105)、上模座(106)、限位柱(107)、凹模版(108)、反挤圈(109)、下模座(110)、下承板(111),其中,所述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上盖板(105)、上模座(106)、凹模版(108)构成上模凹模部件;所述下模座(110)、下承板(111)、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反挤圈(109)构成下模凸模部件,两者通过限位柱(107)相连接,其中,所述下模凸模部件在模具运行中,与上模内脱夹紧产品(2)进入凹模内,而后反挤圈(109)挤压产品的折弯角上多余的产品厚度,使其让材料流动,弥补产品因成型所形成的R,把产品外R挤成尖角状态。优选的是,下模弹簧箱的弹力大于上弹簧箱的弹力。本技术反挤压单冲模,拉伸件成型后外R角的挤尖结构。保护拉伸产品外R反挤型的优质结构,稳定实用性强。更具体地说,此反挤压单冲模结构比普通的反挤结构,改进很大,即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省产品成本,避免了对产品上的R偏大问题,也杜绝了产品不稳定导致的尺寸不稳定,超差等现象。其中,一套反挤压单冲模结构可以完成一个产品上所有边上的外R的挤尖效果,比旧工艺,节约80%的产品成本,而且又保证产品品质。由于反挤压单冲模是一对一的拉伸与挤压成型,产品在一套模具内完成所有外R调整及拉伸成型。在模具工作时,成型下模凸模运行中,与上模内脱夹紧产品进入凹模内,而后下模外挤压圈挤压产品的折弯角上多余的产品厚度,使其让材料流动,弥补产品因成型所形成的R,把产品外R挤成尖角状态。模具上下设计有弹簧箱结构,其下模弹簧箱的弹力必须大于上模的,以保证其产品在完全进入凹模后再进行反挤R的动作,下模产品脱料依靠下模的气缸顶产品结构,上模由内脱块脱料。产品R挤尖依靠下模外挤压圈的高度来调整其尖角的大小,故而达到产品外R尖角的最佳效果。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上盖板(105)、上模座(106)、限位柱(107)、凹模版(108)、反挤圈(109)、下模座(110)、下承板(111),其中,所述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上盖板(105)、上模座(106)、凹模版(108)构成上模凹模部件;所述下模座(110)、下承板(111)、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反挤圈(109)构成下模凸模部件,两者通过限位柱(107)相连接,其中,所述下模凸模部件在模具运行中,与上模内脱夹紧产品(2)进入凹模内,而后反挤圈(109)挤压产品的折弯角上多余的产品厚度,使其让材料流动,弥补产品因成型所形成的R,把产品外R挤成尖角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挤压单冲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下夹板(103)、下弹簧箱(104)、上盖板(105)、上模座(106)、限位柱(107)、凹模版(108)、反挤圈(109)、下模座(110)、下承板(111),其中,所述上弹簧箱(101)、上夹板(102)、上盖板(105)、上模座(106)、凹模版(108)构成上模凹模部件;所述下模座(110)、下承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递乐
申请(专利权)人:孙递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