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型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63392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20:16
层叠型冷却器具有:层叠的多个流路管(2,103),该多个流路管(2,103)具有形成有使热介质在内部流通的介质流路(20,30)的扁平形状;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该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配置于相邻的流路管(2,103)彼此之间,且被流路管(2,103)的扁平面夹持;以及突出管部(41,42,135),该突出管部(41,42,135)至少连接于一个流路管(2,103),且向流路管(2,103)的层叠方向突出。层叠型冷却器具有负荷抑制部(3,31,211,213),与施加在流路管(2,103)的其他部位的负荷相比该负荷抑制部(3,31,211,213)抑制施加于突出管部(41,42,135)和流路管(2,103)的连接部位的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专利技术基于2013年8月3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2013-178800号与2013年11月27日申请的日本申请2013-244981号,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通热介质的流路管与热交换对象物体交替层叠的层叠型冷却器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中使用直流转换器等电力变换装置。电力变换装置具有内置了开关元件等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模块与冷却器,该冷却器具有用于冷却半导体模块的热交换部。作为电力变换装置所使用的冷却器,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冷却器的电力变换装置,该冷却器具有由多个冷却管构成的热交换部。在热交换部中,多个半导体模块与多个冷却管交替层叠,能够通过与在形成于冷却管内的制冷剂流路内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冷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8580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冷却器中有以下的课题。在电力变换装置中,期望小型化,在冷却器中也寻求占据容积的大半的热交换部的小型化。为了使热交换部小型化,需要使配置于热交换部中层叠方向的一端的前端冷却管与连接于前端冷却管且使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内流通的制冷剂导入管及制冷剂排出管的连接部小径化。在该情况下,在制冷剂导入管及制冷剂排出管施加外力时,应力容易集中在连接部。因此,前端冷却管的应力变大而容易产生变形。在以往,已知一种层叠型冷却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使热介质流通的流路管与构成热交换对象物体的电子部件交替层叠,使热介质与电子部件进行热交换来冷却电子部件。另外,在各个相邻的流路管设置有向层叠方向突出的突出管部,通过接合各流路管的突出管部彼此使各流路管彼此连通。在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在为了促进热介质与电子部件之间的热交换而在流路管的内部设置有内翅片(波纹散热片)的层叠型冷却器中,抑制流路管内部的内翅片的位置偏移。然而,在这种层叠型冷却器中,为了使电子部件与流路管紧贴,在形成于流路管彼此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电子部件的状态下,在层叠方向上施加压缩负载,由流路管的两面夹持电子部件。此时,在流路管中,突出管部的根部由于按压力而向内侧变形,从而使电子部件与流路管紧贴。在此,图26是迄今为止使用的流路管80的俯视图。如图26所示,流路管80的长度方向的周缘部为圆弧状,在从该周缘部隔开一定的距离的部位设置有突出管部81。具体而言,在流路管80以其长度方向的周缘部的圆弧中心与突出管部81的截面中心一致的方式设置突出管部81。另外,在流路管80的一对突出管部81之间延伸的扁平面为使热介质与电子部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区域82。在这样构成的结构的流路管80中,包围突出管部81的根部的区域为承受层叠方向的压缩负载的区域。在包围该突出管部81的根部的区域中的从流路管80的长度方向的周缘部到突出管部81为止的距离较短的半圆状的区域83施加有因层叠方向的压缩负载而导致突出管部81的根部变形时最强的负荷。进一步,在前述的半圆状的区域83中,因振动等导致从多方向作用负荷时,有容易产生疲劳损坏等的倾向。对此,本专利技术者们为了谋求流路管90的耐久性的提高而进行了锐意讨论。其结果,如图27所示,提出了一种结构,使从流路管90的长度方向的周缘部到突出管部91为止的距离变长,使承受层叠方向的压缩负载的区域扩大,从而实现流路管91的耐久性的提高。然而,若采用图27所示的流路管90,则流路管90中的使热介质与电子部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区域92会变窄。即,在采用图27所示的流路管90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与图27所示的流路管80的热交换区域82同等的热交换区域92,需要增大流路管90的长度方向的体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该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型冷却器,能够抑制在制冷剂导入管及制冷剂排出管施加外力时的变形且能够小型化。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型冷却器,不使流路管的长度方向的体格变大,就能够确保热交换对象物体与热介质的热交换区域及实现流路管的耐久性的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是一种层叠型冷却器,其特点在于,具备:层叠的多个流路管,该多个流路管具有扁平形状,并且形成有在内部流通热介质的介质流路;热交换对象物体,该热交换对象物体配置于相邻的所述流路管彼此之间,且被所述流路管的扁平面夹持;以及突出管部,该突出管部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流路管,且向所述流路管的层叠方向突出,该层叠型冷却器还具有负荷抑制部,与施加在流路管的其他部位的负荷相比该负荷抑制部抑制施加在所述突出管部与所述流路管的连接部位的负荷。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是一种层叠型冷却器,其特点在于,具备:热交换部,该热交换部使具有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的多个冷却管以连接相邻的该冷却管彼此且在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配置发热部件的配置空隙的方式并排配置而成;向上述制冷剂流路导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从上述制冷剂流路排出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管,上述制冷剂导入管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具备刚性提高部,该刚性提高部从上述多个冷却管中的配置于前端的前端冷却管向上述排列方向伸出,使该前端冷却管的刚性提高,该前端是该多个冷却管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上述层叠型冷却器具备使上述前端冷却管的刚性提高的刚性提高部。因此,在对上述制冷剂导入管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施加外力时,能够防止在上述前端冷却管产生变形。由此,即使为了谋求上述热交换部的小型化,在使与上述制冷剂导入管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上述前端冷却管的连接部小径化时,也能够防止上述前端冷却管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在对上述制冷剂导入管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施加外力时的变形且能够谋求上述层叠型冷却器的小型化。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层叠型冷却器,抑制在对制冷剂导入管及制冷剂排出管施加外力时的变形且能够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层叠型冷却器具备多个流路管与热交换对象物体,其中,多个流路管设置有热介质流通的介质流路且形成为扁平形状,热交换对象物体配置在形成于相邻的流路管之间的间隙,并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三方式的特点在于,流路管及热交换对象物体以在相邻的流路管中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扁平面夹持热交换对象物体的方式层叠配置,多个流路管具有在层叠方向开口且向层叠方向突出的筒状的突出管部及形成突出管部的根部且因在层叠方向上作用的压缩负载而变形的变形部位,从流路管中的宽度方向的周缘部到突出管部为止的最短距离比从流路管中的长度方向的周缘部到突出管部为止的最短距离长。由此,能够使从流路管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层叠的多个流路管(2,103),该多个流路管(2,103)具有扁平形状,并且形成有在内部流通热介质的介质流路(20,30);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该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配置于相邻的所述流路管(2,103)彼此之间,且被所述流路管(2,103)的扁平面夹持;以及突出管部(41,42,135),该突出管部(41,42,135)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流路管(2,103),且向所述流路管(2,103)的层叠方向突出,该层叠型冷却器还具有:负荷抑制部(3,31,211,213),与施加在流路管(2,103)的其他部位的负荷相比该负荷抑制部(3,31,211,213)抑制施加在所述突出管部(41,42,135)与所述流路管(2,103)的连接部位的负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8.30 JP 2013-178800;2013.11.27 JP 2013-244981.一种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层叠的多个流路管(2,103),该多个流路管(2,103)具有扁平形状,并且形成有在内
部流通热介质的介质流路(20,30);
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该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配置于相邻的所述流路管(2,
103)彼此之间,且被所述流路管(2,103)的扁平面夹持;以及
突出管部(41,42,135),该突出管部(41,42,135)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流路管(2,
103),且向所述流路管(2,103)的层叠方向突出,
该层叠型冷却器还具有:
负荷抑制部(3,31,211,213),与施加在流路管(2,103)的其他部位的负荷相比该
负荷抑制部(3,31,211,213)抑制施加在所述突出管部(41,42,135)与所述流路管(2,
103)的连接部位的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管部(41,42)与配置于所述流路管(2)的层叠方向的最外侧的所述流路管(21)
连接,且向所述层叠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负荷抑制部(3,31,211,213)是使配置于所述最外侧的流路管(21)的刚性增大
的刚性提高部(3,31,211,2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成为所述突出管部(135)的连接部位的所述突出管部(135)的根部具有能够向所述流
路管(103)的层叠方向变形的变形部位(36),
从所述流路管(103)的扁平面(3c)的宽度方向的周缘部到所述突出管部(135)的连
接部位为止的最短距离(L1)比从所述流路管(103)的扁平面(3c)的长度方向的周缘部到
所述突出管部(135)的连接部位为止的最短距离(L2)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热交换部(10),该热交换部(10)按如下方式并排配置所述多个流路管(2)而成:连
结相邻的该流路管(2)彼此且在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配置所述热交换对象物体(5)的配置
空隙(11),
所述突出管部(41,42)具备:向上述介质流路(20)导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导入管(41);
以及从上述介质流路(20)排出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管(42),
配置于所述流路管(2)的层叠方向最外侧的所述流路管(21)是上述多个流路管(2)
中的配置于前端的前端冷却管(21),该前端是该多个流路管(2)的层叠方向上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部(10)具有:上述前端冷却管(21);配置于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后端的后端
冷却管(22);以及配置于上述前端冷却管(21)与上述后端冷却管(22)之间的中间冷却管
(23),上述前端冷却管(21)的刚性比上述中间冷却管(23)的刚性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端冷却管(21)的刚性比上述后端冷却管(22)的刚性大。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冷却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刚性提高部(3)由重叠于上述前端冷却管(21)的增强板(31)构成,该增强板(31)
具有接合部(312),该接合部(312)接合于上述前端冷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安浩玉田功岛津智宽浜田浩高木勇辅中川荣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