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蓄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4632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4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型蓄电装置。所述薄型蓄电装置包括:正极部,其包含第一金属箔层和层合于该第一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部,其包含第二金属箔层和层合于该第二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隔膜,其配置于正极部与负极部之间。在第一金属箔层与隔膜之间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在第二金属箔层与隔膜之间配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部的第一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和负极部的第二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经由含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周缘密封层接合。通过形成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轻量化及薄型化的薄型蓄电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实现了轻量化、薄壁化、省空间化的薄型蓄电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铝”以包含Al及Al合金的含义来使用,术语“铜”以包含Cu及Cu合金的含义来使用,术语“镍”以包含Ni及Ni合金的含义来使用,术语“钛”以包含Ti及Ti合金的含义来使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术语“金属”以包含金属单质及合金的含义来使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等便携式设备(portableequipment)的薄型化、轻量化,作为搭载于上述便携式设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外包装材料,使用将树脂膜贴合在金属箔的两面而得的层合外包装材料来代替以往的金属罐。探讨了对电容(condenser)、电容器(capacitor)等也同样地使用层压外包装材料、将其作为备用电源并搭载于IC卡、电子设备。作为在层合外包装材料(其通过将树脂膜贴合在金属箔的两面而得到)内收纳有电池主体部的电池,例如,已知有下述薄型电池:其为一种片状(cardtype)电池,在由柔软的膜形成的密闭外包装材料内收纳有电池构成物质(包括层合的正极、隔膜、负极及电解液),作为所述外包装材料,使用层合膜,所述层合膜具有依次层合热塑性树脂、金属箔及热塑性树脂的结构(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68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薄型电池而言,电极主体部和层合外包装材料分别构成,作为利用层合外包装材料进行外包装的蓄电装置的整体厚度为电极主体部的厚度和层压外包装材料的厚度的总和,因此,难以搭载于有厚度限制、重量限制的用途(IC卡、智能手机等)。此外,由于必须设置从电极导出的极耳(tablead)线(导线),所以存在相应地部件数量变多的问题。而且,由于必须通过层合外包装材料的周缘的热封部分使所述极耳线固定,所以存在相应地制造时的工时变多、费功夫的问题,还存在作为薄型电池的重量(质量)也进一步变大的问题。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技术背景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化且薄型化的薄型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方案。[1]一种薄型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部,包含第一金属箔层和层合于该第一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部,包含第二金属箔层和层合于该第二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隔膜,配置于所述正极部与所述负极部之间,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与所述隔膜之间配置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二金属箔层与所述隔膜之间配置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部的第一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和所述负极部的第二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经由含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周缘密封层接合。[2]如前项1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的另一面,以残留有第一金属露出部的状态层合有第一绝缘树脂膜,所述第一金属露出部露出了该第一金属箔层,并且,在所述第二金属箔层的另一面,以残留有第二金属露出部的状态层合有第二绝缘树脂膜,所述第二金属露出部露出了该第二金属箔层。[3]如前项2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绝缘树脂膜及所述第二绝缘树脂膜由耐热性树脂拉伸膜形成。[4]如前项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上隔着粘合剂层层合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二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上隔着粘合剂层层合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粘合剂层由选自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ide)、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rubber)、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及聚丙烯腈中的至少1种粘合剂材料形成。[5]如前项1~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所述周缘密封层由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膜形成。[6]如前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在所述隔膜和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封入有电解液,在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封入有电解液。[7]如前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由铝箔形成,所述第二金属箔层由铝箔、铜箔、不锈钢箔、镍箔或钛箔形成。[8]如前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中的至少层合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薄膜,在所述第二金属箔层中的至少层合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薄膜。[9]一种薄型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准备正极侧片体的工序,所述正极侧片体包括:第一金属箔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其层合于该第一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和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准备负极侧片体的工序,所述负极侧片体包括:第二金属箔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其层合于该第二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和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准备隔膜的工序;和热封接合的工序,即,在使所述正极侧片体和所述负极侧片体通过彼此的热塑性树脂层接触、并且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夹持所述隔膜的状态下,将所述正极侧片体的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和所述负极侧片体的第二热塑性树脂层热封接合。[10]如前项9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热塑性树脂层由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膜形成,所述第二热塑性树脂层由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膜形成。技术的效果在[1]的技术中,构成正极部的第一金属箔层及构成负极部的第二金属箔层也发挥作为蓄电装置的外包装材料的功能,也就是说,第一、第二金属箔层发挥电极及外包装材料这两方面的功能,因此,由于本结构不需进一步地设置外包装材料(由于外包装材料变得没有必要),所以作为蓄电装置,能够实现轻量化、薄型化、省空间化,并且也能够降低成本。在[2]的技术中,为下述结构:在第一金属箔层的另一面,以残留有第一金属露出部(露出该第一金属箔层)的状态层合有第一绝缘树脂膜,并且,在第二金属箔层的另一面,以残留有第二金属露出部(露出该第二金属箔层)的状态层合有第二绝缘树脂膜。通过在装置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部,包含第一金属箔层、和层合于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部,包含第二金属箔层、和层合于所述第二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隔膜,配置于所述正极部与所述负极部之间,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与所述隔膜之间配置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二金属箔层与所述隔膜之间配置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部的第一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和所述负极部的第二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经由含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周缘密封层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18 JP 2014-165690;2015.07.08 JP 2015-137011.一种薄型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部,包含第一金属箔层、和层合于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部,包含第二金属箔层、和层合于所述第二金属箔层的一面中的一部分区域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和
隔膜,配置于所述正极部与所述负极部之间,
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与所述隔膜之间配置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二金属箔层与所述隔膜之间配置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正极部的第一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和所述负极部的第二金属箔层的所述一面中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周缘部区域,经由含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周缘密封层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蓄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金属箔层的另一面,以残留有第一金属露出部的状态层合有第一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谷广治南堀勇二永田健祐斋藤俊介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