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17340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2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其包括弹性连接套、轴承以及蝶形弹簧,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与所述弹性连接套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表面与蜗杆过盈配合;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一面与所述轴承相贴合;所述弹性连接套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的卡合翻边,所述卡合翻边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开口槽,两所述限位开口槽将所述卡合翻边分成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蝶形弹簧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之间具有与所述限位开口槽相配合的支撑筋;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弧形孔和所述第二弧形孔与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二面相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蜗杆支撑结构,能够大大地降低转向系统发生较大异响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蜗杆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尤其是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通常是利用蜗轮蜗杆作为减速机构。其中蜗杆为减速机构中的一个力的传递部件,蜗杆和减速机构壳体之间采用蜗杆支撑结构,以起到支撑蜗杆和传递力的作用。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性能目前已成为整车品质的重点关注内容,各汽车品牌都在关注并提升各系统的NVH性能,其中转向系统的NVH性能对整车的舒适性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转向系统的NVH优化,主要是对其传递路径、传递间隙进行改进,其中蜗杆支撑结构也是改进的重要部件之一。目前蜗杆支撑结构通常为标准轴承,即通过轴承来对蜗杆进行支撑并实现蜗杆与减速机构壳体的连接。由于轴承为刚性部件,其不能较好地缓冲蜗杆受到的径向冲击,导致轴承和减速机构壳体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异响,同时,其也不能够较好地缓冲蜗杆受到的轴向冲击,使得该轴向冲击会传递到与蜗杆相连的各连接传动部件上,导致各连接传动部件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异响,进而使得转向系统的异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蜗杆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系统异响较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其包括弹性连接套、轴承以及蝶形弹簧,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与所述弹性连接套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表面与蜗杆过盈配合;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一面与所述轴承相贴合;所述弹性连接套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的卡合翻边,所述卡合翻边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开口槽,两所述限位开口槽将所述卡合翻边分成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蝶形弹簧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之间具有与所述限位开口槽相配合的支撑筋;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弧形孔和所述第二弧形孔与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二面相贴合。优选地,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卡合翻边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挡圈,所述挡圈上远离所述卡合翻边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筋;所述第一弧形孔处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筋相配合的限位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孔处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对应的凸起。优选地,所述第二面上设置有定位销,减速机构壳体的安装孔中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槽。优选地,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蝶形弹簧上远离所述支撑筋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二弧形孔的第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各所述第一开口均布在所述第一侧的延伸方向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弧形孔的第二侧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各所述第二开口均布在所述第二侧的延伸方向上。优选地,各所述第一开口与各所述第二开口交错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上设置有安装开口槽。优选地,所述弹性连接套的第二端设置有挡接翻边,所述挡接翻边的一侧与所述轴承相贴合,所述挡接翻边的另一侧与所述蜗杆上的限位台阶面相贴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蜗杆支撑结构,其轴承设置在弹性连接套内,有效地避免了轴承与减速机构壳体直接接触,使得轴承和减速机构壳体之间不易产生异响;同时,由于该弹性连接套设置在蝶形弹簧上,使得该蜗杆支撑结构能够通过蝶形弹簧对蜗杆进行支撑,当蜗杆受到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时,蝶形弹簧将会在轴向和径向上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对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进行较好地缓冲,使得轴承和减速机构壳体之间更不易产生异响,且使得与蜗杆相连的各连接传动部件之间也不易产生异响,进而大大地降低了转向系统发生较大异响的可能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蝶形弹簧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挡圈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连接套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轴承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蜗杆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槽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在使用时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1、蝶形弹簧12、第一开口13、支撑筋14、凸起15、定位销16、限位凹槽17、第一弧形孔18、第二开口21、弹性连接套22、第一翻边23、第二翻边24、限位开口槽25、安装开口槽26、挡接翻边31、挡圈32、限位筋41、轴承51、蜗杆52、限位台阶面61、减速机构壳体62、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其包括弹性连接套21、轴承41以及蝶形弹簧11,其中轴承41的外表面与弹性连接套21的内壁过盈配合,轴承41的内表面与蜗杆51过盈配合;蝶形弹簧11的第一面与轴承41相贴合;弹性连接套21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的卡合翻边,卡合翻边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开口槽24,两限位开口槽24将卡合翻边分成第一翻边22和第二翻边23;蝶形弹簧11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孔17和第二弧形孔,第一弧形孔17与第二弧形孔之间具有与限位开口槽24相配合的支撑筋13;第一翻边22和第二翻边23分别穿过第一弧形孔17和第二弧形孔与蝶形弹簧11的第二面相贴合。可以理解的是,在安装时,第一翻边22穿过第一弧形孔17与蝶形弹簧11的第二面卡紧贴合,同时第二翻边23将穿过第二弧形孔与蝶形弹簧11的第二面卡紧贴合,以将蝶形弹簧11卡紧在卡合翻边与轴承41之间,此时支撑筋13将位于限位开口槽24中;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弧形孔17和第二弧形孔将蝶形弹簧11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之间通过两支撑筋13相连,内圈可以轴向运动并通过支撑筋13的弹性变形对蜗杆51受到的轴向冲击进行较好地缓冲;蝶形弹簧11和弹性连接套21的外壁与减速机构壳体61的安装孔处的壁面相贴合;安装时再过限位锁紧螺母对减速机构壳体进行紧固,即可实现该蜗杆支撑结构在减速机构壳体内的安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其轴承41设置在弹性连接套21内,有效地避免了轴承41与减速机构壳体61直接接触,使得轴承41和减速机构壳体61之间不易产生异响;同时,由于该弹性连接套21设置在蝶形弹簧11上,使得该蜗杆支撑结构能够通过蝶形弹簧11对蜗杆51进行支撑,当蜗杆51受到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时,蝶形弹簧11将会在轴向和径向上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对轴向冲击和径向冲击进行较好地缓冲,使得轴承41和减速机构壳体61之间更不易产生异响,且使得与蜗杆51相连的各连接传动部件之间也不易产生异响,进而大大地降低了转向系统发生较大异响的可能性。如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该蜗杆支撑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卡合翻边与第二面之间的挡圈31,挡圈31上远离卡合翻边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筋32;第一弧形孔17处设置有与限位筋32相配合的限位凹槽16。这样就能够通过挡圈31的设置使蝶形弹簧11的内圈在周向上受到的卡紧力较为均匀,从而使得蝶形弹簧11与弹性连接套21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同时其也能够使该蜗杆支撑结构的强度得到提高。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筋32可以通过内凹的加工方式形成于挡圈31上。进一步地,第一弧形孔17处可以设置有与限位凹槽16相对应的凸起14,从而能够通过凸起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蜗杆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弹性连接套、轴承以及蝶形弹簧,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与所述弹性连接套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表面与蜗杆过盈配合;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一面与所述轴承相贴合;所述弹性连接套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的卡合翻边,所述卡合翻边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开口槽,两所述限位开口槽将所述卡合翻边分成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蝶形弹簧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之间具有与所述限位开口槽相配合的支撑筋;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弧形孔和所述第二弧形孔与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二面相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弹性连接套、轴承以及蝶形弹簧,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与所述弹性连接套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表面与蜗杆过盈配合;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一面与所述轴承相贴合;所述弹性连接套的第一端设置有环形的卡合翻边,所述卡合翻边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开口槽,两所述限位开口槽将所述卡合翻边分成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蝶形弹簧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所述第一弧形孔与所述第二弧形孔之间具有与所述限位开口槽相配合的支撑筋;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弧形孔和所述第二弧形孔与所述蝶形弹簧的第二面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卡合翻边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挡圈,所述挡圈上远离所述卡合翻边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筋;所述第一弧形孔处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筋相配合的限位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孔处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对应的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学东杨华兴刘化坤丁玲肖文曹超峰汪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