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收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7147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包括外壳、外筒、内筒,所述外筒位于外壳中,所述内筒的一侧套接在外筒中,另一侧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上,所述内筒套接在外筒中的一侧上连接有带动内筒转动的手柄,所述内筒带动外筒在外壳中转动,所述内筒上开设有内筒出线口,所述外筒上与内筒出线口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外筒出线口,所述外壳上设有外壳出线口。该线缆收放装置在有序、快速的收放多根线缆的同时,装置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耗材少、手摇收放线缆耗力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缆收放
,特别涉及一种线缆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经常使用大量的连接线缆,因线缆较长,在使用展开时或结束后撤收时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理,线缆收放装置是线缆收放的常见结构,一般包括一个支撑架和辊筒,线缆缠绕在辊筒上,转动辊筒可将线缆收起,而直接拉动线缆可实现放线,整个操作方便简单。目前的线缆绞线盘一般只能实现一条线缆的收放,无法同时实现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缆收放,如果硬要采用目前的线缆绞线盘来实现多条线缆的收放,由于不同的线缆同时缠绕在一起,不仅会造成线缆的混乱,而且如果只单独使用其中一条线缆时,会造成放线十分不方便,甚至是无法放线。如果采用多个绞线盘来实现多条线缆的收放,就会影响收放线的整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绞线盘的数量,增加了投入成本。一篇公开号为CN203871820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可实现多条线缆收放的绞线盘结构,包括支撑架、转轴以及至少三个套接在转轴的圆盘,支撑架上设有两个轴承,转轴穿接在两个轴承上,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设有一个用于使转轴转动的摇手,所述每个圆盘上设有至少一个夹头;所述转轴的表面设有外螺纹,圆盘的圆心处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内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该绞线盘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一个手摇带动多个圆盘,较费力,装置占用空间大,且需要多个圆盘隔开,浪费设备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收放线缆装置或绞线盘装置在同时收放多根线缆时存在的线缆容易缠绕在一起,造成线缆的混乱及现有技术中可同时收放多根线缆的绞线盘装置存在的费力、装置占用空间大、损耗材料的问题,提供一种线缆收放装置,在有序、快速的收放多根线缆的同时,装置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耗材少、手摇收放线缆耗力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线缆收放装置,包括外壳、外筒、内筒,所述外筒位于外壳中,所述内筒的一侧套接在外筒中,另一侧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上,所述内筒套接在外筒中的一侧上连接有带动内筒转动的手柄,所述内筒带动外筒在外壳中转动,所述内筒上开设有内筒出线口,所述外筒上与内筒出线口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外筒出线口,所述外壳上设有外壳出线口。可以采用两个对称的横截面为“十”字形圆盘组装成,形成具有4个敞开口的外壳,任意一个敞开口可作为外壳出线口。这样也可以看到缠绕在外筒上的线缆,内筒与连接在外壳的其中一半边上,手柄则是位于外壳的另外一半外侧壁上。为了携带方便,可以在外壳上设置一个提手。手柄设计成折叠式手柄。进一步的,所述外筒圆周外壁与外壳内壁相对应的位置之间形成容线槽。进一步的,所述在靠近外壳出线口位置处且与外筒圆周壁相对应的外壳内壁上设有凸起。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外筒、内筒同轴心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内筒通过一个横截面为台阶状的连接件安装在外壳上。台阶状连接件位于外壳的外侧。进一步的,绕外筒圆周外壁的边缘设置有凸起结构对线缆限位。可以在整个圆周方向上都设凸起从而形成环状的凸台。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在外筒中套接一个内筒,在内筒上开设内筒出线口同时在外筒上与内筒出线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外筒出线口,通过将多根线缆的一头固定在内筒上再从内筒出线口出来,实现了多根线缆同时收放,线缆收放过程中不会出线缠绕、混乱的问题,与现有技术中多根线缆同时收放的装置相比,本技术的线缆收放装置接结构简单、紧凑,轻便、耗材少、成本低,所占空间小。2、本技术的所述外筒圆周外壁与外壳内壁相对应的位置之间形成容线槽,这样将线缆活动位置限制在容线槽内,除拉出部分外,其余线缆只能在预留的容线槽内转动,避免大量的线缆被拉出后造成的混乱问题。3、本技术在所述在靠近外壳出线口位置处且与外筒圆周壁相对应的外壳内壁上设有凸起,使得该位置处的外壳内壁到外筒圆周壁的距离大大减小,从而对收线到位的线缆接头进行限制,使线头始终位于外壳外,防止线头在收线完成后脱出或收缩到外壳内,有利于快速放线。4、内筒通过台阶状连接件安装在外壳上,通过台阶状连接件安装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同时有空间处理电缆端部固定和隐藏,使整个装置外形简捷、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零部件结构示意图。1外壳、2凸起、3手柄、4容线槽、5外筒、6内筒、7内筒出线口、8台阶装连接件、9外筒出线口、10外壳出线口、11凸起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线缆收放装置,包括外壳1、外筒5、内筒6,所述外筒5位于外壳1中,所述内筒6的一侧套接在外筒5中,另一侧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所述内筒6套接在外筒中的一侧连接有带动内筒6转动的手柄3,所述内筒6带动外筒5在外壳1中转动,所述内筒6上开设有内筒出线口7,所述外筒5上与内筒出线口7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外筒出线口9,所述外壳1上设有外壳出线口10。在将线缆安装到线缆收放装置时,先将线缆一端从外筒出线口9进入,再由内筒出线口7进入内筒6然后固定在内筒上,将内筒6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收放线缆操作时转动手柄3,通过内筒的转动带动外筒5转动,在外筒的转动下,则安装在外筒上的线缆相应缩放完成线缆的收放。拉出线缆时不需要使用手柄3也是可以的,直接手拉位于外壳1外的线缆的另一端即可拉出线缆。实施例2如图1、图2所示,线缆收放装置,包括外壳1、外筒5、内筒6,所述外筒5位于外壳1中,所述内筒6的一侧套接在外筒5中,另一侧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所述内筒6套接在外筒中的一侧连接有带动内筒6转动的手柄3,所述内筒6带动外筒5在外壳1中转动,所述内筒6上开设有内筒出线口7,所述外筒5上与内筒出线口7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外筒出线口9,所述外壳1上设有外壳出线口10。在将线缆安装到线缆收放装置时,先将线缆一端从外筒出线口9进入,再由内筒出线口7进入内筒6然后固定在内筒上,将内筒6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收放线缆操作时转动手柄3,通过内筒的转动带动外筒5转动,在外筒的转动下,则安装在外筒上的线缆相应缩放完成线缆的收放。拉出线缆时不需要使用手柄3也是可以的,直接手拉位于外壳1外的线缆的另一端即可拉出线缆。本实施例进一步改进了线缆收放装置,所述外筒5圆周外壁与外壳1内壁相对应的位置之间形成容线槽4,这样将线缆活动位置限制在容线槽4内,除拉出部分外,其余线缆只能在预留的容线槽内转动,避免大量的线缆被拉出后造成的混乱问题。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在靠近外壳出线口10位置处且与外筒5圆周壁相对应的外壳1内壁上设有凸起2,该结构使得该位置处的外壳内壁到外筒圆周壁的距离大大减小,从而对收线到位的线缆接头进行限制,使线头始终位于外壳外,防止线头在收线完成后脱出或收缩到外壳内,有利于快速放线。本实施例所述外壳1、外筒5、内筒6同轴心连接。所述内筒6通过一个横截面为台阶状的连接件8安装在外壳1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绕外筒5圆周外壁的边缘设置有凸起结构11对线缆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缆收放装置

【技术保护点】
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外筒(5)、内筒(6),所述外筒(5)位于外壳(1)中,所述内筒(6)的一侧套接在外筒(5)中,另一侧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所述内筒(6)套接在外筒中的一侧连接有带动内筒(6)转动的手柄(3),所述内筒(6)带动外筒(5)在外壳(1)中转动,所述内筒(6)上开设有内筒出线口(7),所述外筒(5)上与内筒出线口(7)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外筒出线口(9),所述外壳(1)上设有外壳出线口(10)。

【技术特征摘要】
1.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外筒(5)、内筒(6),所述外筒(5)位于外壳(1)中,所述内筒(6)的一侧套接在外筒(5)中,另一侧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所述内筒(6)套接在外筒中的一侧连接有带动内筒(6)转动的手柄(3),所述内筒(6)带动外筒(5)在外壳(1)中转动,所述内筒(6)上开设有内筒出线口(7),所述外筒(5)上与内筒出线口(7)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外筒出线口(9),所述外壳(1)上设有外壳出线口(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5)的圆周外壁与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瀚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