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压机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34016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2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压机润滑结构,包括机壳;机壳内腔上部为气室,机壳内腔下部为油室,在机壳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油口和回油口,进油口位于回油口的上方。所述的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该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该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这样空压机油室形成一个透气孔,就不会产生负压倒吸机油,油室内飞溅的多余机油回流到发动机的油底壳内,使得活塞移动更加顺畅、安装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压机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空压机的润滑是利用发动机的机油来润滑。如图1所示,机油通过进油管并通过空压机机壳1’上的进油口11’进入空压机机壳1’的油室2’内,以飞溅润滑方式对空压机内部元件进行润滑,油液通过自重再由空压机机壳上的回油口12’进入回油管后流回发动机油底壳。这种习用的空压机的润滑方案易出现窜油现象,因为空压机内的活塞4’上下作反复运动,当活塞4’向上运动时,油室2’内易产生负压,油液易从回油口12’经活塞4’与空压机缸体内壁的间隙倒吸入气室3’内,易导致制动系统内部元件损坏,影响制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塞移动顺畅、安装性高的空压机润滑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技术是一种空压机润滑结构,包括机壳;机壳内腔上部为气室,机壳内腔下部为油室,在机壳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油口和回油口,进油口位于回油口的上方;所述的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该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所述的进油口在发动机机油液面上方。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该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这样空压机油室形成一个透气孔,就不会产生负压倒吸机油,油室内飞溅的多余机油回流到发动机的油底壳内,使得活塞移动更加顺畅、安装性高。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空压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是一种空压机润滑结构,包括机壳1。所述的机壳1内腔上部为气室2,机壳1内腔下部为油室3,在机壳1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11和进气口12,在机壳1作为油室3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油口13和回油口14,进油口13位于回油口15的上方且在发动机机油液面上方。所述的机壳1作为油室3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15,该第二进油口15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由于在机壳1作为油室3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15,该第二进油口15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这样空压机油室3形成一个透气孔,在油室3内就不会产生负压倒吸机油,油室内飞溅的多余机油回流到发动机的油底壳内,使得活塞移动更加顺畅。本技术的重点就在于: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压机润滑结构,包括机壳;机壳内腔上部为气室,机壳内腔下部为油室,在机壳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油口和回油口,进油口位于回油口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进油口,该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油底壳进油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压机润滑结构,包括机壳;机壳内腔上部为气室,机壳内腔下部为油室,在机壳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在机壳作为油室的内腔下部的侧壁上开设进油口和回油口,进油口位于回油口的上方;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