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1398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0 1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差动装置,可实现输入部件和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的薄壁轻量化,有利于差动装置的轴向的扁平化及轻量化。具备:输入部件,其被输入驱动力;差动齿轮,其支承于输入部件,能够相对于输入部件自转,并且能够伴随输入部件的旋转绕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公转;一对输出齿轮,它们在外周部具有与差动齿轮啮合的齿部;以及垫圈,其插装在各个输出齿轮的背面与输入部件之间,输出齿轮的背面中,与垫圈抵接的垫圈抵接面的最外周端相对于输出齿轮与差动齿轮的相互的啮合部的最外周端在输出齿轮的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或靠外侧的位置,垫圈的外周端部比垫圈抵接面沿径向向外侧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例如汽车等车辆上的差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差动装置中,在各输出齿轮的背面与输入部件(例如差速器壳体)之间插装有垫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288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80387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647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以往装置中,输出齿轮与差动齿轮的相互的啮合部位于比输出齿轮的背面中的与垫圈抵接的垫圈抵接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大的推力反作用力从差动齿轮经由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过度集中在输出齿轮的垫圈抵接面的尤其最外周端部。因此,即便使垫圈的外周部比垫圈抵接面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实现输入部件的垫圈支承部上的载荷分散,垫圈支承部上的载荷负担也会局部变大,在实现输入部件的薄壁轻量化方面是不利的。而且,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本身也必须在轴向上形成得厚以进行加强,使得能够承受上述大的推力反作用力。并且,这样的问题在如以下差动装置这样的、尤其要求输入部件和输出齿轮的薄壁轻量化的差动装置中是不利的,该差动装置例如为了能够将输出齿轮的齿数设定得比差动齿轮的齿数足够大而使输出齿轮相对于差动齿轮充分大径化,从而实现了差动装置在输出齿轮轴向上的扁平化。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该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以简单的结构解决上述问题的差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装置具备:输入部件,其被输入驱动力;差动齿轮,其支承于所述输入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部件自转,并且能够伴随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绕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公转;一对输出齿轮,它们在外周部具有与所述差动齿轮啮合的齿部;以及垫圈,其插装在各个所述输出齿轮的背面与所述输入部件之间,所述输出齿轮的背面中,与所述垫圈抵接的垫圈抵接面的最外周端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差动齿轮的相互的啮合部的最外周端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或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垫圈的外周端部比所述垫圈抵接面沿所述径向向外侧延伸(此为第1特征)。优选为,所述输出齿轮的所述垫圈抵接面的最外周端为该输出齿轮的最大外径部分(此为第2特征)。优选为,所述输出齿轮具有轴部和中间壁部,所述中间壁部从所述轴部的内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将该轴部与所述齿部之间连接为一体,所述输出齿轮的背面中,所述齿部的背面部分比所述中间壁部的背面部分向轴向外侧伸出(此为第3特征)。优选为,所述差动齿轮借助支承于所述输入部件上的差动齿轮支承部支承在所述输入部件上,当设所述输出齿轮的齿数为Z1、所述差动齿轮的齿数为Z2、所述差动齿轮支承部的直径为d2、节锥距为PCD时,满足 d 2 / P C D ≤ 3.36 · ( 1 Z 1 ) 2 3 · s i n ( tan - 1 Z 1 Z 2 ) ]]>并且,满足Z1/Z2>2(此为第4特征)。并且优选为,满足Z1/Z2≥4(此为第5特征)。并且优选为,满足Z1/Z2≥5.8(此为第6特征)。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征,输出齿轮的背面中,与垫圈抵接的垫圈抵接面的最外周端相对于输出齿轮与差动齿轮的相互的啮合部的最外周端在输出齿轮的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或靠外侧的位置,因此不用担心大的推力反作用力从差动齿轮经过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过度集中于输出齿轮的垫圈抵接面的外周端部,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本身的载荷负担也减小。并且,使垫圈的外周端部比输出齿轮的垫圈抵接面向径向外侧延伸,从而实现了输入部件的垫圈支承部上的载荷分散,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垫圈支承部局部出现载荷负担增加。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输入部件和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的薄壁轻量化,因此能非常有利于差动装置的轴向的扁平化及轻量化。并且根据第2特征,输出齿轮的垫圈抵接面的最外周端是输出齿轮的最大外径部分,因此能够不徒劳地使输出齿轮大径化而使上述大的推力反作用力适度地分散并支承于输入部件的垫圈支承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输入部件和输出齿轮的外周的齿部的薄壁轻量化。并且根据第3特征,输出齿轮具有轴部和中间壁部,中间壁部从轴部的内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将轴部与齿部之间连接为一体,因此,容易得到如下这样的轴向扁平的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为了能够将输出齿轮的齿数设定得比差动齿轮的齿数足够大而使输出齿轮相对于差动齿轮充分大径化。并且输出齿轮的背面中,齿部的背面部分比中间壁部的背面部分向轴向外侧伸出,因此能够确保输出齿轮的齿部的刚性,并且使输出齿轮的中间壁部形成得尽量薄,因此能够有利于差动装置进一步的轻量化和轴向的扁平化。并且根据第4特征,能够确保与以往装置相同程度的强度(例如静态扭转载荷强度)和最大扭矩传递量,并且能够使差动装置整体上在输出轴的轴向上充分窄幅化,因此,即使对于差动装置周边的布局上的限制多的传动系统,也能够以高自由度不费劲且容易地组装差动装置,并且有利于使该传动系统小型化。并且根据第5及第6特征的各特征,能够确保与以往装置相同程度的强度(例如静态扭转载荷强度)和最大扭矩传递量,并且能够使差动装置整体上在输出轴的轴向上进一步充分窄幅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及减速齿轮机构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沿图2中的1A-1A线的剖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2A-2A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3A-3A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4A箭头指向部的放大图和其局部放大图及载荷分布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小齿轮与侧面齿轮的啮合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示出参考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与图4的局部放大图对应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以往的差动装置的一例的纵剖视图。图8是示出使小齿轮的齿数为10时的齿轮强度变化率相对于齿数比的关系的图表。图9是示出齿轮强度变化率相对于节锥距的变化率的关系的图表。图10是示出在将小齿轮的齿数为10时的齿轮强度维持在100%的情况下的节锥距的变化率相对于齿数比的关系的图表。图11是示出使小齿轮的齿数为10时的齿数比和轴径/节锥距之比率的关系的图表。图12是示出使小齿轮的齿数为6时的齿数比和轴径/节锥距之比率的关系的图表。图13是示出使小齿轮的齿数为12时的齿数比和轴径/节锥距之比率的关系的图表。图14是示出使小齿轮的齿数为20时的齿数比和轴径/节锥距之比率的关系的图表。标号说明D:差动装置;DC:变速器壳体(输入部件);I:啮合部;Ie:啮合部的最外周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差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差动装置具备:输入部件(DC),其被输入驱动力;差动齿轮(P),其支承于所述输入部件(DC),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部件(DC)自转,并且能够伴随所述输入部件(DC)的旋转绕所述输入部件(DC)的旋转中心公转;一对输出齿轮(S),它们在外周部具有与所述差动齿轮(P)啮合的齿部(Sg);以及垫圈(W),其插装在各个所述输出齿轮(S)的背面(f)与所述输入部件(DC)之间,所述输出齿轮(S)的背面(f)中,与所述垫圈(W)抵接的垫圈抵接面(fw)的最外周端(fwe)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S)与所述差动齿轮(P)的相互的啮合部(I)的最外周端(Ie)在所述输出齿轮(S)的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或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垫圈(W)的外周端部(We)比所述垫圈抵接面(fw)沿所述径向向外侧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8 JP 2015-123202;2015.10.07 JP 2015-199791.一种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差动装置具备:输入部件(DC),其被输入驱动力;差动齿轮(P),其支承于所述输入部件(DC),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部件(DC)自转,并且能够伴随所述输入部件(DC)的旋转绕所述输入部件(DC)的旋转中心公转;一对输出齿轮(S),它们在外周部具有与所述差动齿轮(P)啮合的齿部(Sg);以及垫圈(W),其插装在各个所述输出齿轮(S)的背面(f)与所述输入部件(DC)之间,所述输出齿轮(S)的背面(f)中,与所述垫圈(W)抵接的垫圈抵接面(fw)的最外周端(fwe)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S)与所述差动齿轮(P)的相互的啮合部(I)的最外周端(Ie)在所述输出齿轮(S)的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或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垫圈(W)的外周端部(We)比所述垫圈抵接面(fw)沿所述径向向外侧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S)的所述垫圈抵接面(fw)的最外周端(fwe)为该输出齿轮(S)的最大外径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S)具有轴部(Sj)和中间壁部(Sm),所述中间壁部(Sm)从所述轴部(Sj)的内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将该轴部(Sj)与所述齿部(Sg)之间连接为一体,所述输出齿轮(S)的背面(f)中,所述齿部(Sg)的背面部分(fg)比所述中间壁部(Sm)的背面部分(fm)向轴向外侧伸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S)具有轴部(Sj)和中间壁部(Sm),所述中间壁部(Sm)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