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涉及药物配制设备领域,包括一体化配液罐本体、原料罐、进液管,所述配液罐本体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罐和外罐,所述内罐和外罐之间设有隔热层,内罐内设置有加热管,配液罐本体的底端设有出液开关,配液罐本体的上端设有进液孔,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连接进液孔,进液管的另一端连接原料罐的底部,进液管上设有流量控制器,还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入口连接循环出管,所述循环出管设在配液罐本体的下端,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循环回管,所述循环回管设在配液罐本体的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药物配制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制造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
技术介绍
配液罐又称配制罐、调配罐,是将一种或几种物料按工艺配比进行混配的混合搅拌容器,主要用于乳品、化工、食品、饮料、制药、医药等行业,在制药方面应用最多,根据用途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用于制药药液调配系统,常称为配液罐、浓配罐、稀配罐、不锈钢配液罐、卫生级配液罐、针剂配液罐、制药卫生级配液罐等,食乳品行业有的称为调配罐、配制罐或者无菌配液罐;根据配液罐的容积分为实验室用配液罐、中试配液罐、大型配液罐;根据是否可以移动可分为固定式配液罐和移动式配液罐,有的也是可拆式配液罐;根据搅拌形式的不同又有磁力搅拌配液罐和搅拌叶式配液罐,也有缓冲配液罐;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层配液罐、保温搅拌配液罐、三层保温配液罐。现有的制药行业的加热配液罐多数都是采用搅拌叶式配液罐,首先因装有搅拌装置,在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由于搅拌桨的转动,时间久了之后往往出现密封性不好的问题,即在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的密封性不能长时间保持,容易产生罐外气体吸入罐内的问题,一旦产生罐外气体吸入罐内,造成无菌污染和药液氧化,就会造成整批药液报废,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由于密封性能不能长时间保持,对于密封性能要求高的配液体系而言,该装置就报废了,故而整个装置相对于密封性能要求高的配液体系而言其使用寿命极低;其次,在加热过程中,整个体系对罐体的压力非常大,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而现有技术中,为降低体系内的压力,人们惯常使用的手段是排出部分蒸汽,这样一来难免影响体系内溶液的浓度,从而降低配液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的密封性不好以及体系内压力过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包括一体化配液罐本体、原料罐、进液管,所述配液罐本体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罐和外罐,所述内罐和外罐之间设有隔热层,内罐内设置有加热管,配液罐本体的底端设有出液开关,配液罐本体的上端设有进液孔,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连接进液孔,进液管的另一端连接原料罐的底部,进液管上设有流量控制器,还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入口连接循环出管,所述循环出管设在配液罐本体的下端,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循环回管,所述循环回管设在配液罐本体的上端;在使用前,对整个配液体系以及液体管道进行灭菌消毒,灭菌消毒后向整个配液体系以及液体管道中充满惰性气体,排出体系中的空气,通过流量控制器控制原料液的流量,来控制各原料的比例,待各原料进入配液罐本体中后,开启循环泵,将各原料成分混匀,混匀后的液体经出液开关流出,整个整个配液体系无需安装机械搅拌装置,从而不存在因搅拌桨的转动到一定时间之后出现密封性不好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的密封性不好的问题。更优的,所述原料罐至少比配液罐本体高3米,利用势能即可将原料液流进配液罐本体,无需动力装置,节能降耗。更优的,所述配液罐本体上方设有冷凝回流装置,所述配液罐本体的顶部设冷却通孔,所述冷却通孔内设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上端与冷凝回流装置相连,缓解整个体系对罐体的压力,避免蒸汽排出,稳定体系内溶液的浓度,从而提高配液品质。更优的,所述冷凝回流装置包括支架、冷却箱体,所述支架固定在配液罐本体的顶部,所述冷却箱体固定在支架的上方,冷却箱体内设有冷却器和制冷器,所述冷却器与回流管相连,通过降低冷却箱体内的温度,蒸汽经过冷却箱体得到冷却,在冷却器内重新冷凝成液体,再回流至配液罐本体内,从而达到冷却效果。更优的,所述冷却箱体内的空隙处填满导热介质,提高冷却效果。更优的,所述冷却器呈球状或螺旋状,冷却器的数目为两个,连接在两个冷却器顶部的两根回流管相连,增加蒸汽的冷却时间,确保冷却效果,避免蒸汽流失。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1、整个体系无外接搅拌桨,密封性能好,避免了罐外气体吸入罐内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的密封性不能长时间保持的问题,增加了装置可靠性,整个装置相对于密封性能要求高的配液体系而言大大增加了使用寿命;2、提高了配液成功率,避免了因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的密封性不好而造成的整批药液报废的问题;3、冷却效果好,缓解了整个体系对罐体的压力,解决了因内压过大而造成的设备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4、避免蒸汽排出,稳定体系内溶液的浓度,从而提高配液品质;5、安装容易,操作简单,易于实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配液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冷凝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分别为:1、配液罐本体;11、出液开关;12、冷却通孔;13、进液孔;14、外罐;15、隔热层;16、内罐;17、加热管;2、冷凝回流装置;21、支架;22、冷却箱体;23、冷却器;24、制冷器;25、导热介质;3、回流管;4、原料罐;5、流量控制器;6、进液管;7、循环出管;8、循环泵;9、循环回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包括一体化配液罐本体1、原料罐4、进液管6,所述配液罐本体1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罐16和外罐14,所述内罐16和外罐14之间设有隔热层15,内罐16内设置有加热管17,配液罐本体1的底端设有出液开关11,配液罐本体1的上端设有进液孔13,所述进液管6的一端连接进液孔13,进液管6的另一端连接原料罐4的底部,进液管6上设有流量控制器5,还设有循环泵8,所述循环泵8的入口连接循环出管7,所述循环出管7设在配液罐本体1的下端,循环泵8的出口连接循环回管9,所述循环回管9设在配液罐本体1的上端。本实施例提供的配液罐的操作步骤为:在使用前,对整个配液体系以及液体管道进行灭菌消毒,灭菌消毒后向整个配液体系以及液体管道中充满惰性气体,排出体系中的空气,通过流量控制器5控制原料液的流量,来控制各原料的比例,待各原料进入配液罐本体1中后,开启循环泵8,将各原料成分混匀,混匀后的液体经出液开关流出。本实施例中整个配液体系无需安装机械搅拌装置,从而不存在因搅拌桨的转动到一定时间之后出现密封性不好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搅拌装置与罐体的接口处的密封性不好的问题。实施例2在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的基础上及一步优化,所述原料罐4至少比配液罐本体1高3米,本实施例利用势能即可将原料液流进配液罐本体1,无需动力装置,故而本实施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节能降耗的作用。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的基础上及一步优化,所述配液罐本体1上方设有冷凝回流装置2,所述配液罐本体1的顶部设冷却通孔12,所述冷却通孔12内设有回流管3,所述回流管3的上端与冷凝回流装置2相连,所述冷凝回流装置2包括支架21、冷却箱体22,所述支架固定在配液罐本体1的顶部,所述冷却箱体22固定在支架21的上方,冷却箱体22内设有冷却器23和制冷器24,所述冷却器23与回流管3相连,本实施例中,通过降低冷却箱体22内的温度,蒸汽经过冷却箱体22得到冷却,在冷却器23内重新冷凝成液体,再回流至配液罐本体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包括一体化配液罐本体(1)、原料罐(4)、进液管(6),所述配液罐本体(1)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罐(16)和外罐(14),所述内罐(16)和外罐(14)之间设有隔热层(15),内罐(16)内设置有加热管(17),配液罐本体(1)的底端设有出液开关(11),配液罐本体(1)的上端设有进液孔(13),所述进液管(6)的一端连接进液孔(13),进液管(6)的另一端连接原料罐(4)的底部,进液管(6)上设有流量控制器(5),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循环泵(8),所述循环泵(8)的入口连接循环出管(7),所述循环出管(7)设在配液罐本体(1)的下端,循环泵(8)的出口连接循环回管(9),所述循环回管(9)设在配液罐本体(1)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包括一体化配液罐本体(1)、原料罐(4)、进液管(6),所述配液罐本体(1)包括内外设置的内罐(16)和外罐(14),所述内罐(16)和外罐(14)之间设有隔热层(15),内罐(16)内设置有加热管(17),配液罐本体(1)的底端设有出液开关(11),配液罐本体(1)的上端设有进液孔(13),所述进液管(6)的一端连接进液孔(13),进液管(6)的另一端连接原料罐(4)的底部,进液管(6)上设有流量控制器(5),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循环泵(8),所述循环泵(8)的入口连接循环出管(7),所述循环出管(7)设在配液罐本体(1)的下端,循环泵(8)的出口连接循环回管(9),所述循环回管(9)设在配液罐本体(1)的上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加热配液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罐(4)至少比配液罐本体(1)高3米。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启龙,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中方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