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8930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1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通过使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0.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镜头、摄像装置以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小型且后焦距短的变焦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以往提出了适合照片用相机、电子相机、摄像机等的变焦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111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2982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以往的所谓标准变焦镜头为了实现小型化而采取增强各组的光焦度的方法。因此,存在组结构变得复杂、或者增加构成数量的倾向。另外,在以较强的光焦度构成各组时,容易变成偏心灵敏度高的结构,在镜头的组装性上存在缺点。另外,要求对各像差的校正也有利的镜头类型。另外,近年来要求具有更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第1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第1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第1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第2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对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被设置成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第2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第2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第3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3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249<fw/f1<2.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第3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第3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第4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所述第4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用于对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被设置成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00<f1/f4<3.55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第4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第4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第1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该变焦镜头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第2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该变焦镜头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对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被设置成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第3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该变焦镜头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3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249<fw/f1<2.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第4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该变焦镜头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所述第4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用于对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被设置成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1.00<f1/f4<3.55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b)是进行了像抖动校正(防抖组的偏移量=0.332)时的彗差图。图3是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是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a)是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b)是进行了像抖动校正(防抖组的偏移量=0.457)时的彗差图。图5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b)是进行了像抖动校正(防抖组的偏移量=0.733)时的彗差图。图7是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是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a)是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b)是进行了像抖动校正(防抖组的偏移量=0.992)时的彗差图。图9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b)是进行了像抖动校正(防抖组的偏移量=0.216)时的彗差图。图11是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是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a)是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b)是进行了像抖动校正(防抖组的偏移量=0.295)时的彗差图。图13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14是第4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b)是进行了像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0/201580016773.html" title="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27 JP 2014-067071;2014.03.27 JP 2014-06707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也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在从对焦到远距离物体的状态变化到向近距离物体对焦的状态时,所述第3透镜组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80<(-f3)/fw<6.0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3.00<f1/f4<11.0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0<f2/f3<20.00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在最靠像侧具有一个正透镜,在其物体侧具有凸的接合面朝向像侧且由正透镜与负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0<(-r)/fw<2.00其中,r:所述第4透镜组中的接合负透镜的接合面的曲率半径。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30.00°<ωw<80.00°其中,ωw:广角端状态下的半视场角。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2.00<ft/fw<15.00其中,ft:无限远对焦时的远焦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对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被设置成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0<VRT<2.00其中,VRT:所述防抖透镜组的远焦端状态下的防抖系数,另外,防抖系数VRT通过以下条件式来定义:VRT=|(1-Bvr)×Br|其中,Bvr:所述防抖透镜组的横向倍率,Br:比所述防抖透镜组靠像侧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向倍率。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0<f1/(-f3)<2.0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80<(-f2)/f4<5.00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1.80<ft/(-f2)<3.5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17.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18.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来进行变倍,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对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被设置成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60<f4/fw<1.15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fw:无限远对焦时的广角端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也变化。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0<VRT<2.00其中,VRT:所述防抖透镜组的远焦端状态下的防抖系数,另外,防抖系数VRT通过以下条件式来定义:VRT=|(1-Bvr)×Br|其中,Bvr:所述防抖透镜组的横向倍率,Br:比所述防抖透镜组靠像侧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向倍率。2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焦镜头。22.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通过使所述第3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0.249<fw/f1<2.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以及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变化。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扩大,使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缩小。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80<fw/f4<3.00其中,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变倍时,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10<f1/(-f3)<2.0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0.80<(-f2)/f4<5.00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尾拓佐藤治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