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17566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8 01:06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变倍时固定的规定透镜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规定透镜组的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在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4≦|f1/f3|≦9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具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变焦镜头,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焦镜头。在专利文献1中,在光学系统内配置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透镜单元(以下称为“抖动校正单元”)。而且,通过使抖动校正单元在抵消手抖导致的像的移动的方向上移动,减轻手抖导致的像的劣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1555号公报(第1实施例)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变焦镜头中,在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中配置有手抖校正单元。在变焦镜头中,在移动部件上保持透镜组,使移动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移动。此时,为了使透镜组沿着光轴方向平滑地移动,在移动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设置些许间隙。因此,在变倍时移动的透镜组中配置有手抖校正单元的情况下,在计算手抖校正单元的移动量(以下称为“校正量”)时,可能由于该间隙而产生误差。其结果,无法准确计算校正量。变倍比越大,则该误差越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实现了手抖的减轻和手抖校正的精度提高的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4≦|f1/f3|≦9 (1)其中,f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第1透镜成分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3透镜组朝向物体侧单调移动。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第1透镜成分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2透镜成分配置在规定透镜组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5.3≦|f1/f2t|≦20 (2)0.3≦|fIS/fGSb|≦4.7 (3)其中,f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f2t是第2透镜组的望远端的焦距,fIS是第1透镜成分的焦距,fGSb是第2透镜成分的焦距。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摄像装置具有上述变焦镜头;以及具有摄像面的摄像元件。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实现了手抖的减轻和手抖校正的精度提高的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a)是广角端的镜头剖视图(b)是中间的镜头剖视图,(c)是望远端的镜头剖视图。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6是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7是示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8是示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a)~(d)示出广角端的状态,(e)~(h)示出中间的状态,(i)~(l)示出望远端的状态。图9是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摄像装置的概观的前方立体图。图11是摄像装置的后方立体图。图12是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标号说明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G5:第5透镜组;G2a:第1副组;G2b:第2副组;S:明亮度(开口)光圈;C:平行平板;I:像面;1:单眼无反照相机;2:拍摄光学系统;3:安装部;4:摄像元件面;5:背面监视器;12:操作部;13:控制部;14、15:总线;16:摄像驱动电路;17: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8:图像处理部;19:存储介质部;20:显示部;21: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2:总线;24:CDS/ADC部;40:数字照相机;41:拍摄光学系统;42:拍摄用光路;45:快门按钮;47:液晶显示监视器;49:CCD。具体实施方式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专利技术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例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实施例的情况同样,这些例示的方式只不过是本专利技术所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在该方式中存在大量的变化。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例示的方式。对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基本结构中,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第2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所述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所述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所述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所述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所述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4≦|f1/f3|≦9   (1)其中,f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9 JP 2015-109484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所述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所述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所述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所述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所述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4≦|f1/f3|≦9 (1)其中,f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2.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所述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所述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所述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所述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所述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所述第1透镜成分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3透镜组朝向物体侧单调移动。3.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配置为比所述第3透镜组更靠像侧的规定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宽的方式变化,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以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变窄的方式变化,在变倍时,所述规定透镜组固定,开口光圈配置为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所述规定透镜组具有第1透镜成分,所述第1透镜成分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以校正抖动,在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像侧隔开空气间隔配置有第2透镜成分,所述第2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与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所述第1透镜成分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所述第2透镜成分配置在所述规定透镜组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5.3≦|f1/f2t|≦20 (2)0.3≦|fIS/fGSb|≦4.7 (3)其中,f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2t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望远端的焦距,fIS是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焦距,fGSb是所述第2透镜成分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4≦|f1/f3|≦9 (1)其中,f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3透镜组朝向物体侧单调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3≦|f1/f2t|≦20 (2)其中,f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2t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望远端的焦距。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0.3≦|fIS/fGSb|≦4.7 (3)其中,fIS是所述第1透镜成分的焦距,fGSb是所述第2透镜成分的焦距。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与广角端相比在望远端更位于物体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规定透镜组之间配置了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在所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像侧配置有正透镜成分。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规定透镜组之间配置了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所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具有对焦透镜组。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规定透镜组之间配置了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所述规定透镜组是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6.0≦νd4G_max_n-νd4G_min_p≦45 (4)其中,νd4G_max_n是所述第4透镜组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νd4G_min_p是所述第4透镜组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具有像侧面为凹面且该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负透镜、像侧面为凸面该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副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副组构成,所述第2副组具有对焦透镜组。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由第1副组和第2副组构成,所述第1副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具有像侧面为凹面且该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负透镜、像侧面为凸面该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在最物体侧具有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在所述最物体侧的负透镜中,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1.78≦nd2G_n1≦2.3 (5)其中,nd2G_n1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负透镜的折射率。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由第1副组和第2副组构成,在变倍时,所述第1副组与所述第2副组的间隔变化。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至少具有一枚负透镜和2枚正透镜。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至少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70.5≦νd1G_max_p (6)其中,νd1G_max_p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至少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70.5≦νd3G_max_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村一辉山田康晴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