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5579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2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高变焦比、并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组G1、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组G2、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整体上为正折光力的后续透镜组来构成变焦镜头,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以第一透镜组G1固定于光轴方向,并使第一透镜组G1以及第二透镜组G2的间隔变大,第二透镜组G2以及第三透镜组G3的间隔变小的方式,至少使第二透镜组G2移动,且满足指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数码相机及数码摄影机等的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等的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得到了普及。这些摄像装置被用于监控用摄像装置等各种目的中。近年来,随着固体摄像元件的高分辨率化的发展,对应于能够确认被摄体的细微特征的全高清系统的高性能的变焦比高的小型变焦镜头正在被人们所追捧。作为这样的变焦镜头,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是四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镜头具有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负、正、正的第一~第四透镜组,且在固定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前提下,通过使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变焦。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对伴随变焦时产生的像面变动进行校正、和对焦。这样的四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能在整个变焦范围实现高的成像性能。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镜头实现了25倍大小的变焦比。近年来,为了寻求具有更高变焦的高变焦镜头,提出了五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例如,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记载的变焦镜头就具有诸如在上述四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的像侧追加了固定组的结构。即,在这些变焦镜头中,具有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负、正、正、负的第一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在固定第一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的前提下,通过使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变焦,并通过使第四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来对伴随变焦时产生的像面变动进行校正、和对焦。专利文献2记载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比为35倍的大小,专利文献3记载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比为30倍的大小,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镜头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变焦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72860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823680号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784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镜头中,虽然实现了更高的变焦比,但由于伴随变焦时产生的像差变动大,难以在整个变焦范围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镜头中,虽然伴随变焦时产生的像差变动得到了抑制,在整个变焦范围实现了良好的光学性能,但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镜头相比,变焦比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组、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组、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整体上为正折光力的后续透镜组所构成,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以所述第一透镜组固定于光轴方向,并使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至少使第二透镜组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4<F3/√(Fw×Ft)<0.93(2)0.4<TTL/Ft<0.65其中,F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是处于广角端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Ft是处于望远端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TTL是该变焦镜头整体的总长。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焦镜头的像侧配置有将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6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7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8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0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1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2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4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5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6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8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9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20是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符号说明G1…第一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G4…第四透镜组G5…第五透镜组G6…第六透镜组VC…防抖组S…光圈CG…护罩玻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1.变焦镜头1-1.光学系统的构成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组、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组、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整体上为正折光力的后续透镜组构成,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以所述第一透镜组固定于光轴方向,并使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至少使第二透镜组移动,且满足后述的条件式(1)以及条件式(2)。在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中,通过在采用上述结构的同时满足后述的条件式(1)以及条件式(2),从而可以得到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能得到即使实现35倍~45倍大小的高变焦比时,也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还有,关于变焦时以及对焦时的动作和条件式的事项容后叙述。以下,对各透镜组的透镜构成等进行说明。(1)第一透镜组第一透镜组是正折光力的透镜组,其具体的透镜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这样的构成:具有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由一个负透镜以及一个正透镜接合而得的接合透镜、和至少一个正的单透镜。通过这样的构成,处于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的校正将变得容易,特别能进一步提高望远端的光学性能。(2)第二透镜组第二透镜组是具有负折光力的透镜组,其具体的透镜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至少含有一个正透镜的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组、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组、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整体上为正折光力的后续透镜组所构成,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以所述第一透镜组固定于光轴方向,并使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至少使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40<F3/√(Fw×Ft)<0.93(2)0.40<TTL/Ft<0.65其中,F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是处于广角端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Ft是处于望远端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TTL是该变焦镜头整体的总长。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22 JP 2015-087843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组、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组、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整体上为正折光力的后续透镜组所构成,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以所述第一透镜组固定于光轴方向,并使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至少使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40<F3/√(Fw×Ft)<0.93(2)0.40<TTL/Ft<0.65其中,F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是处于广角端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Ft是处于望远端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TTL是该变焦镜头整体的总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在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基础上还使所述第三透镜组移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使所述第三透镜组以描绘向像侧凹的轨迹的方式移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物体侧配置有光圈,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焦时,使所述光圈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作为一个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未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腾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