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第四透镜组G4、第五透镜组G5以及第六透镜组G6所构成,其中,第五透镜组G5具有负折光力,通过至少使该第五透镜组G5移动来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焦,且满足指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数码相机及数码摄影机等的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等的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得到了普及。这些摄像装置被用于监控用摄像装置等各种目的中。近年来,随着固体摄像元件的高分辨率化的发展,对应于能够确认被摄物体的细微特征的全高清系统的高性能的变焦比高的小型变焦镜头正在被人们所追捧。作为这样的变焦镜头,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是四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镜头具有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负、正、正的第一~第四透镜组,且在固定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前提下,通过使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变焦。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对伴随变焦产生的像面变动的进行校正、和对焦。这样的四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能在整个变焦范围实现高的成像性能。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镜头实现了25倍大小的变焦比。近年来,为了寻求具有更高变焦比的变焦镜头,提出了五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例如,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记载的变焦镜头就具有诸如在上述四组式结构的变焦镜头的像侧追加了固定组的结构。即,在这些变焦镜头中,具有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正、负、正、正、负的第一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在固定第一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的前提下,通过使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来进行变焦,并通过使第四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来对伴随变焦产生的像面变动进行校正、和对焦。专利文献2记载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比为35倍的大小,专利文献3记载的变焦镜头的变焦比为30倍的大小,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焦镜头相比,实现了更高的变焦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72860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823680号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784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镜头中,虽然实现了更高的变焦比,但由于伴随变焦产生的像差变动大,难以在整个变焦范围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镜头中,虽然伴随变焦产生的像差变动得到了抑制,在整个变焦范围实现了良好的光学性能,但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镜头相比,变焦比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所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通过至少使该第五透镜组移动来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焦,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4.0<β5T<6.0其中,β5T是处于望远端时的所述第五透镜组的横向放大倍率。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焦镜头的像侧配置有将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6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7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8是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0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1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2是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透镜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4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5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图16是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以及歪曲像差图。符号说明G1…第一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G4…第四透镜组G5…第五透镜组G6…第六透镜组VC…防抖组S…光圈CG…护罩玻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1.变焦镜头1-1.光学系统的构成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所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通过至少使该第五透镜组移动来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焦,且满足后述的条件式(1)。在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中,在采用上述六组式结构的同时,通过满足后述的条件式(1),并通过使各透镜组间的间隔(空气间隔)变化,从而能得到具有高变焦比、且在整个变焦范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小型变焦镜头。还有,关于变焦时以及对焦时的动作和条件式的事项容后叙述。在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中,只要第五透镜组的折光力为负,则其他透镜组的折光力就无特别限定,可根据该变焦镜头变焦比、光学性能等要求来采用适宜恰当的折光力配置。以下,对各透镜组的构成等进行说明。(1)第一透镜组以及第二透镜组在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中,第一透镜组以及第二透镜组的折光力无限定,各透镜组的具体的透镜构成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果将该第一透镜组作为正折光力的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作为负折光力的透镜组,则容易实现变焦比大、处于望远端时焦距长的变焦镜头。与此同时,可抑制该变焦镜头整体的总长变大,容易得到小型变焦镜头。例如,当第一透镜组为正折光力的透镜组时,该第一透镜组可以是具有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用一个负透镜以及一个正透镜接合而得的接合透镜、和至少一个正的单透镜的构成。通过这样的构成,处于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的校正将变得容易,尤其能进一步提高望远端的光学性能。另外,当第二透镜组为负折光力的透镜组时,优选为含有至少一个正透镜的构成。通过这样的构成,可良好地进行色像差校正等,从而能得到光学性能更高的变焦镜头。(2)第三透镜组以及第四透镜组在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中,第三透镜组以及第四透镜组的折光力没有特别限定,各透镜组的具体的透镜构成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果将第三透镜组以及第四透镜组分别都作为正折光力的透镜组,则在整个变焦范围中对球面像差、彗形像差以及像面弯曲的校正将变得容易,从而更容易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例如,当将第三透镜组作为正折光力的透镜组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所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通过至少使该第五透镜组移动来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焦,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4.0<β5T<6.0其中,β5T是处于望远端时的所述第五透镜组的横向放大倍率。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22 JP 2015-087844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以及第六透镜组所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通过至少使该第五透镜组移动来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焦,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4.0<β5T<6.0其中,β5T是处于望远端时的所述第五透镜组的横向放大倍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组具有正折光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六透镜组固定于光轴方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当从广角端向望远端进行变焦时,以所述第一透镜组固定于光轴方向,并使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间隔变小的方式,来使所述第二透镜组移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未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腾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