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5140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12:50
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第1透镜组(G1)由两片透镜构成,在将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设为D1,将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镜头(ZL)的焦距设为fw时,满足条件式(1):0.0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提出了薄型的变焦镜头(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441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关于变焦镜头,与以往的变焦镜头相比,期待更加薄型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且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由两片透镜构成,满足以下条件式。0.07<D1/fw<0.46,其中,D1:所述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在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在变倍时所有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在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在望远端状态下比在广角端状态下大。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0.23<(TL5-WL5)/ft<1.20,其中,WL5: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TL5: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在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透镜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在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所述第1透镜组由胶合透镜构成,该胶合透镜由所述两片透镜构成。在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透镜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0.08<|(W45β-T45β)/(ft/fw)|,其中,W45β: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T45β: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第1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搭载上述变焦镜头中的任一个。第2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由两片透镜构成,满足以下条件式。0.08<|(W45β-T45β)/(ft/fw)|,其中,W45β: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T45β: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第2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搭载上述变焦镜头中的任一个。关于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该变焦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其中,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由两片透镜构成,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07<D1/fw<0.46,其中,D1:所述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在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以使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在望远端状态下比在广角端状态下大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优选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23<(TL5-WL5)/ft<1.20,其中,WL5: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TL5: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第1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优选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08<|(W45β-T45β)/(ft/fw)|,其中,W45β: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T45β: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关于第2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该变焦镜头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由两片透镜构成,以满足以下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08<|(W45β-T45β)/(ft/fw)|,其中,W45β: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T45β: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倍率,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薄型且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面图,其中(W)示出广角端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M)示出中间焦距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T)示出望远端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图2(a)、图2(b)及图2(c)是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其中图2(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2(b)是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2(c)是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面图,其中(W)示出广角端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M)示出中间焦距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T)示出望远端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图4(a)、图4(b)及图4(c)是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其中图4(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4(b)是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4(c)是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面图,其中(W)示出广角端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M)示出中间焦距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T)示出望远端状态下的各透镜组的位置。图6(a)、图6(b)及图6(c)是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其中图6(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6(b)是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6(c)是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7(a)是使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数字静态相机的主视图,图7(b)是该数字静态相机的背视图。图8是沿着图7(a)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由两片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7<D1/fw<0.46,其中,D1:所述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1 JP 2013-240956;2013.11.21 JP 2013-24095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由两片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7&lt;D1/fw≤0.454,其中,D1:所述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变倍时,所有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在望远端状态下比在广角端状态下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3&lt;(TL5-WL5)/ft&lt;1.20,其中,WL5: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TL5: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ft:望远端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和正透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笃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