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肘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090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注塑肘靠结构,包括有用于放置乘员肘部的肘靠面(2)、自所述肘靠面(2)向下延伸的侧围(3)、设置于所述肘靠面(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用于接合至车门内的其他饰件的接合部(1),所述肘靠面(2)、侧围(3)以及接合部(1)一体注塑成型,所述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的内侧面上设置有若干肋板,全部所述肋板将所述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的内侧面沿车体长度方向均分,其通过均布于肘靠面与侧围交界面内侧的肋板,抵抗注塑成型的肘靠结构的局部收缩变形,从而使出模的肘靠结构具有更高的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门内部饰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注塑肘靠结构。
技术介绍
车门板上靠近车室的一侧配置有作为内部构件的车门装饰件。肘靠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层:骨架、海绵和表皮。骨架层一般设计为注塑骨架,便于成型和安装,其结构随车型和款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整体结构一般包括有用于放置乘员肘部的肘靠面、从肘靠面向下方延伸的侧围、与车门内的其他内部饰件连接的接合部、以及设置在接合部与侧围之间的内侧面的加强肋。在肘靠上,侧围与肘靠面之间为水平面与竖直面的90度转角结构,这个转角在注塑时,局部的壁厚会大于侧围和肘靠面的厚度,注塑成型时,壁厚大的位置冷却时间长于壁厚小的位置,因此这个位置的收缩率也大于其他位置,换句话说,肘靠上收缩最为明显的位置是肘靠面与侧围的交界处。然而,在安装时,除了接合部与肘靠面、侧围之间的位置关系外,对于肘靠的安装精度影响最大的便是肘靠面与侧围之间的注塑精度。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抑制侧围与肘靠面的收缩变形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肘靠面与侧围可以有效抵抗注塑过程中的局部收缩变形的一种注塑肘靠结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注塑肘靠结构,包括有用于放置乘员肘部的肘靠面、自所述肘靠面向下延伸的侧围、设置于所述肘靠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用于接合至车门内的其他饰件的接合部,所述肘靠面、侧围以及接合部一体注塑成型,所述肘靠面与侧围的交界面的内侧面上设置有若干肋板,全部所述肋板将所述肘靠面与侧围的交界面的内侧面沿车体长度方向均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注塑件成型中,肋板、孔、凸台等形状往往具有比注塑平面更好的收缩抗力,也就是说,在注塑形成的平面上设置这些结构,有利于降低这些部位的收缩率,正是利用这种原理,在肘靠面与侧围的交界面的内侧面上设置肋板,并通过肋板将这个交界面均分,就可以利用肋板的抗收缩性能,抵抗肘靠上的这个交界面处收缩变形,从而使注塑成型的肘靠上,侧围与肘靠面的夹角不受注塑时的收缩率影响,以保证后期肘靠的安装精度。进一步地,所述侧围上与肘靠面相对的一边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肘靠结构至车门内的其他饰件的连接边,所述肋板包括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其中,第一肋板自肘靠面与侧围的交界面延伸至连接边上,第二肋板自肘靠面与侧围的交界面延伸至连接边与侧围的交界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边的设置可以方便于肘靠结构与车门上的其他饰件的连接,然而,连接边与侧围之间也存在局部收缩带来的变形问题,将第一肋板延伸至连接边上,可以有效抵抗这部分的收缩变形;而第一肋板延伸至连接边上,还可以增加侧围与连接边之间的强度,起到加强肋的类似效果。优选地,所述肘靠面在远离接合部的一端朝向侧围设置的方向延伸形成端面,所述端面与侧围之间弧面连接,在端面与侧围弧面连接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三肋板和第四肋板,其中:第三肋板自侧围向端面延伸,所述第四肋板自端面向侧围延伸,所述第三肋板和第四肋板在靠近肘靠面的位置相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端面与侧围之间弧面连接的位置处,是端面、肘靠面以及侧围三者交界的位置,即使采用弧面连接,依然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局部收缩率过高的问题,通过相交的第三肋板和第四肋板,分别抵抗侧围向端面的收缩以及端面向侧围的收缩,从而保证肘靠结构上的这个位置的收缩不影响整体形状。优选地,所述端面上均布有若干侧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肋设置在端面上,通过侧肋的抗收缩能力,抵抗端面相对于肘靠面的收缩变形。优选地,所述侧肋包括有靠近侧围的第一侧肋以及靠近端面外侧边的第二侧肋,所述第一侧肋自端面与肘靠面的交接面延伸至端面的下边缘,所述第二侧肋端面的下边缘延伸至端面与肘靠面的交接面的下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端面的外侧边在注塑时,靠近浇口,因此,其收缩率相对小于靠近侧围的一端,因此,从节约注塑材料的角度出发,第二侧肋的长度可以且应当小于第一侧肋;第一侧肋除了抵抗端面自身的收缩外,还需要抵抗端面与肘靠面之间的拐角的收缩,因此,它的上端延伸至端面与肘靠面的交接面上。优选地,所述肋板的厚度不超过所述侧围厚度的一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注塑件局部的抗收缩能力,但是,其厚度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在注塑完成后零件冷却时,肋板与侧围的交接处由于厚度为两者厚度的叠加值,会导致这个位置的材料最后冷却,从而导致肋板与侧围的交接面上出现空洞或者凹陷(主要取决于冷却顺序),将肋板的厚度控制在侧围厚度的一半以下,则可以在充分利用肋板结构的抗收缩能力的同时,避免肋板在于侧围交接处产生缺陷,影响肋板的强度和肘靠结构的外观。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设置在肘靠结构内侧的各个位置的肋板、侧肋结构,抵抗注塑过程总难以避免的材料收缩问题,尤其是均布于侧围上的肋板,较之不设置肋板的结构,其收缩率大大降低,使肘靠结构后期的安装精度随之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肘靠结构的内侧整体结构视图;图2是为显示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结构所做的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A。图中,1、接合部;2、肘靠面;3、侧围;30、第一肋板;300、延伸肋板;31、第二肋板;32、第三肋板;33、第四肋板;4、加强肋;5、连接边;6、端面;60、第一侧肋;61、第二侧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注塑肘靠结构,如图1至2中所示,包括有一体注塑成型的接合部1、肘靠面2、侧围3以及连接边5,其中,接合部1用于连接整个肘靠至车体内的其他饰件上,为保证其结合强度可靠,在其内侧壁上注塑成型有加强肋4,以强化其局部强度。肘靠面2的外表面是用于支撑乘者肘部的面,侧围3设置于靠近驾驶室内侧并自肘靠面2向车底方向延伸,连接边5设置在侧围3的底边上,用于固定侧围3的下端部;在肘靠面2与侧围3之间相对于接合部1设置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端面6。肘靠面2与侧围3之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肘靠面2与侧围3的内侧面上均布有若干用于抵抗两者的转角处发生收缩变形的肋板,肋板包括有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肋板30和第二肋板31,其中,第二肋板31自肘靠面2上的圆角延伸至连接边5与侧围3的接合处,第一肋板30则自肘靠面2上的圆角延伸至接合边5的边缘。第一肋板30与第二肋板31的宽度一致。如图2中所示,第一肋板30上分布于连接边5上的部分为延伸肋板300,其端部呈弧形设置,以减小肋板处的收缩缺陷。在侧围3与端面6的交接处还设置两条肋板:第三肋板32以及第四肋板33,其中,第三肋板32自侧围3上侧围3与连接边5的交接处斜向端面6延伸;第四肋板33与之相反,自端面6的最下端斜向侧围3与肘靠面2的交接处延伸,两者在靠近肘靠面2的一端相交,两者共同平衡端面6与侧围3之间的拐角的出模收缩情况。端面6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肋60和第二侧肋61,其中:第一侧肋60有三条且均靠近侧围3设置,第一侧肋60自肘靠面2与端面6的接合圆角一直延伸至端面6的最下端;第二侧肋61有两条,其长度短于第一侧肋60,并靠近端面6的侧端面设置。第一肋板30.第二肋板31、第三肋板32、第四肋板33以及第一侧肋60和第二侧肋61的厚度均不超过侧围3的厚度的50%,以防止肋板与侧围3、端面6的接合处由于冷却速度不同而产生空洞或者凹陷等缺陷。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肘靠结构,包括有用于放置乘员肘部的肘靠面(2)、自所述肘靠面(2)向下延伸的侧围(3)、设置于所述肘靠面(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用于接合至车门内的其他饰件的接合部(1),所述肘靠面(2)、侧围(3)以及接合部(1)一体注塑成型,其特征是:所述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的内侧面上设置有若干肋板,全部所述肋板将所述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的内侧面沿车体长度方向均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肘靠结构,包括有用于放置乘员肘部的肘靠面(2)、自所述肘靠面(2)向下延伸的侧围(3)、设置于所述肘靠面(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用于接合至车门内的其他饰件的接合部(1),所述肘靠面(2)、侧围(3)以及接合部(1)一体注塑成型,其特征是:所述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的内侧面上设置有若干肋板,全部所述肋板将所述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的内侧面沿车体长度方向均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肘靠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侧围(3)上与肘靠面(2)相对的一边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肘靠结构至车门内的其他饰件的连接边(5),所述肋板包括有间隔布置的第一肋板(30)和第二肋板(31),其中,第一肋板(30)自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延伸至连接边(5)上,第二肋板(31)自肘靠面(2)与侧围(3)的交界面延伸至连接边(5)与侧围(3)的交界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肘靠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嘉诚兴业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